百喻经全集《说人喜瞋喻》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说人喜瞋喻

【原文】

过去有人,共多人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1],二者作事仓卒。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便生瞋恚[2]。即入其屋,擒彼道己愚恶之人,以手打扑。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酗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返生尤疾[3]。苦引证佐,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返欲打扑之。

【注释】

[1] 瞋(chēn):发怒、生气。

[2] 瞋恚(huì):又生气又怨恨。恚,怨恨。

[3] 尤疾:指更加怨恨责怪。尤,更加。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与很多人一起坐在屋里闲聊时,感叹一个当时不在屋中的人道德高尚,品行优良,只是有两点过失:一是爱发怒生气,二是做事草率鲁莽。恰巧这个被议论的人从门外经过,听见人家在说他的缺失,立即勃然大怒,冲入屋内,抓住那个说自己短处的人,举手便打。旁边的人都纷纷责问:“你为什么要打他?”这人怒气冲冲地说:“我什么时候喜欢发怒、做事鲁莽了?而这个人却说我遇事经常发脾气,做事鲁莽,所以我才打他。”旁边的人说:“你现在的样子,已经使你爱发怒、冲动鲁莽的行为得到验证了,为什么还忌讳别人说你的缺点呢?”被别人指出过失就怨恨不平,这恰恰是最被别人视为不可理喻的愚蠢行为。

世间许多喜好喝酒的人,他们一味地酗酒,荒废了正事,还做出种种肆无忌惮的事情。被别人批评指正,非但不思过,反而心生怨恨,而且还千方百计地收集一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就像那个冒失的人,忌讳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一听见别人议论自己的过错,就对别人大打出手。

【评析】

生活中不可理喻的事很多,其中一件就是对待批评的态度。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可是大多数人还是喜欢批评他人,而不喜欢受人批评。故事中的这个蠢人,在听到别人的指责时,不但不思悔改,反上前去扑打别人。他这样做不仅损坏了自己的尊严与形象,还显出了自己低劣的修养。人当然是要有尊严的,但对于尊严的维护需要自身的抗争,也需要你真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坦白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其实,生活中的批评有时就像啄木鸟,它会定期给我们除去身上的“小虫”,让我们的身体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故事征引

不值得生气

从前有一个妇人,菩萨心肠,唯一的缺点就是老爱跟别人生气,哪怕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她都会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特意去寻求一位高僧为她谈禅说道,以此开阔自己的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后,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反锁了门便离开了。妇人见此状,气得破口大骂。骂了很久,高僧也没有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依旧没有理会,折腾了一会儿,妇人终于安静下来了。这时候,高僧来到门口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在生自己的气,气自己怎么会跟你来到这种地方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心静如水呢?”高僧说完,便拂袖离去。

又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不生气了?”高僧问。“气又有什么办法呢?”妇人说。“你的气还没有彻底消去,气还压在心底,要是爆发了会更加严重。”于是,高僧又离开了。

等到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主动告诉他:“大师,我已经不生气了,因没有必要,再说也不值得。”“你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你心中还有度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又离开了。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站在门外时,妇人反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呀?”高僧没说话,只是将手中的茶水倾洒到地上。妇人视之良久,顿悟,随即向高僧叩谢,然后离开了。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武则天掌管天下的时候,狄仁杰任豫州刺史。他在任职期间一直都奉行办事公平、执法严明的原则,这也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很快他的好名声就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于是,武则天便把他调回京城,升任他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召见了狄仁杰,并跟他闲聊了起来。武则天说:“听说你在豫州任职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也很突出,但是我听说还是有人揭你的短,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此人是谁吗?”

狄仁杰回答道:“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实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到底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一点儿都不想知道,或许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后,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风度,是难得的人才,所以更加赏识他、敬重他,还尊称他为“国老”,后来还赠给他一条紫袍金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不公啊,早早地就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廷里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