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盗遗布》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释盗遗布

【原典】

陈寔(shí)①,字仲弓,为太丘②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③,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④,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wèi)⑤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

①陈寔(shí):字仲躬,颍川许县(今河南长葛)人。东汉官员、学者。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府。中平四年(187),年八十四,卒于家。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此事详见《后汉书·陈寔传》。②太丘: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③习以性成:长期习惯于怎样的生活环境,就逐渐养成相应的习性。④俄:不久。投地:跳到地上。⑤遗(wèi):赠送。

【译文】

陈寔,字仲躬,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的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您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偷过东西。

【延伸阅读】

初读此故事,颇多疑惑,要么是小偷入行尚浅,要么是陈寔艺术高超,否则何以他的一场训子表演,竟然能让小偷主动认错?假设将陈寔换成自己,在同样的表演之下,能否让小偷就范呢?想想都觉得很悬。之后查对史书,读完全传,才恍然大悟。吴亮的选文多非原话,掐头去尾,省略了不少内容,虽然节文尚能连贯,但经不起推敲。陈寔此事就是如此。实际上,一个毫无资历的人,即便能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见得有人买账,更不要说让小偷低头下跪了。因为小偷已经偏离了正轨,本就与常人有别。陈寔之所以能办到,正在于他此前已经攒下了极好的人品,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史书说:“寔在乡间,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用现代的话说,陈寔此时已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名流拥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史书说他“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陈寔既然能撼动朝野上下的一些重要人物,对于乡间的一个小毛贼,自然是手到擒来。类似的故事我们在《左传》中也能找到,如晋灵公行事乖张,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进谏,惹得国君很不舒服,于是派人去刺杀赵盾,以图落个耳根清净。但是刺客来到赵家,见赵盾准备上朝,勤勉负责,很是感动,实在下不了手,但完不成任务也难交差,便一头撞死在赵盾家的槐树上。刺客之所以自尽,是震慑于赵盾的正直,正如小偷下梁自首,是感动于陈寔的真诚。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人。世人往往只看到小偷主动认罪的结果,却看不到这个结果的得来,乃是陈寔多年来宽以待人的修炼所致。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魅力是需要踏实努力修成的,这才是整个故事的关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