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诗歌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波兰

波兰诗歌始于12世纪的宗教赞美诗《圣母歌》。该诗共有两节,风格古朴典雅,富有表现力,节奏细致严密,在行尾或行中押韵。它与中世纪拉丁及希腊的宗教歌曲颇为近似。到了14世纪,宗教诗歌仍占优势,现保存下来的诗歌有《耶稣蒙难之歌》。这首诗歌最先使用每行13个音节的格式,并且在第七个音节上有规律地出现音顿。15世纪时又出现了宗教的和世俗的抒情诗,但还没有史诗。纵观这些诗歌,虽然其中也不乏感情真挚、语句动人的段落,但一般都还没有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抒情诗中值得提及的有《耶稣颂诗》、四旬斋和复活节颂歌以及圣诞歌曲,还有一首根据国外传闻写成的宗教诗歌《圣徒亚历克西斯传奇》。世俗爱情诗歌为数不多,艺术性也不高。中世纪的波兰诗歌一般在主题上只有一部分是独创的,在形式上采用了不同的音律结构(每行5至13个音节不等),诗行长短亦多参差不齐,行尾押语法韵,但常不完全。

15世纪下半叶,人文主义思潮抵达波兰,对后来波兰的文化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拉丁语成为上流社会写作和谈话中所使用的第二语言,其文采风靡一时。16世纪中期,人文主义已经席卷整个波兰。当时杰出的诗人及散文作家开始全部或主要用波兰语写作,迎来了波兰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辉煌时代的先驱是N·雷伊(1505—1569),他擅长于散文写作,其诗歌流于说教,缺乏创见和想象。雷伊的语言华丽明快,但不够典雅,诗意不浓。他最大的特色是完全用波兰语写作,能够反映当代的波兰生活,而且以文学创作为职业。其诗作主要有讽刺僧侣和上流人士的诗歌《三人对谈》《教诲诗》《肖像》等。他在音律上有所创新,除了每行运用8个、10个、13个音节之外,还运用14个、15个音节,这在当时尚属罕见。在押韵方面,他仍然使用原来流行的语法韵。

16世纪的波兰诗坛巨星J·科哈诺夫斯基(1530—1584),是当时整个斯拉夫语世界中首屈一指的诗人。他在意大利和法国接受教育,对人文主义有着深湛的造诣。他根据法国七星诗社的宗旨,确立了自己的文学纲领,创作出充满古代精神的波兰诗歌。由于其不懈努力,波兰诗歌才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和民族特色,摆脱了中世纪和16世纪早期的教诲主义羁绊。科哈诺夫斯基首先是一位艺术家,他“为自己也为缪斯”而歌唱。他创作的诗歌多种多样,有小品诗、讽刺诗、歌谣、挽诗、诗体悲剧、史诗等,还改编了祷告诗篇。这些作品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独创性。其诗歌境界广阔浩瀚,情思深切,表现了均衡的人文主义精神、博大的文学艺术修养、高雅的道德伦理情操。他采用教养有素的波兰人通用的语言,但又赋予它新的节奏和意义,使之成为典雅的诗歌语言,优美清晰,既毫无夸饰雕琢的痕迹,也没有雷伊的作品中常见的陈词滥调。他的主要贡献还在于对波兰诗体的改进,如创立音节诗歌和全韵,为波兰诗律体系奠定了基础。他的抒情诗对16世纪及其以后的诗人都有很大影响。当时在追随他的诗人中,最有独创性的是M·S·沙尔齐恩斯基(1550—1581)。他曾出版《波兰诗集》,书中包括了爱情、历史、宗教等方面题材的诗歌,其中有的是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17世纪上半叶,比较杰出的人文主义诗人有M·沙尔比尤斯基(1595—1640),作有拉丁文的颂歌多篇,在国外有“信奉基督的贺拉斯”之称。另一位诗人S·希莫诺维奇(1558—1629),也以写作拉丁诗歌闻名国外。他用波兰文创作的诗歌也不乏佳作,主要是取材于波兰生活的田园诗,许多具有独创新意。

17世纪下半叶,波兰诗歌以巴罗克风格占主导地位。当时杰出的诗人有A·莫尔斯廷(1613—1693),其诗歌仿照意大利诗人马里诺的格调,他出版了两部诗集:《大犬星座》和《琵琶集》。其诗歌的特点是形式简短,语言优美,对爱情的描写比照鲜明,传神细腻。另一派则融合了巴罗克风格和地方风格,逐渐脱离了古典的传统诗体,作品结构细致,诗律严格,风格清新高雅,语言雅俗兼收,口语、拉丁语、波兰语并用,人物形象与意象刻画复杂,大量使用倒装句式与韵律。史诗是这种流行诗体中常见的一种。许多宏篇巨制长达12000行以上。这些诗歌注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但缺乏独创性和想象力。著名的长诗有S·特瓦杜斯基(1600—1660)的《国内战争》、W·波托茨基(1625—1696)的《乔西姆大战》等。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短篇诗集,多反映波兰上层社会各式各样的生活,其中的代表作有波托茨基的《花园》以及W·科乔夫斯基(1633—1700)的《忙中偷闲集》。还有一种巴罗克田园诗,代表作有特瓦杜斯基的田园诗剧《达芬尼化作月桂树》以及S·杰莫罗维奇(1609—1629)的爱情诗歌《鲁西尼亚的少女们》,描写爱情的悲欢离合,感人至深。杰莫罗维奇的风格接近于科哈诺夫斯基,但在诗体方面具有独创精神,音律变化多样,诗句长短参差,并且使用行中韵。当时还有一些诗歌表现了讽刺倾向。

波兰诗歌在18世纪上半叶呈现出衰退的景象,只有极少数作品可以视作中上水平。但在18世纪下半叶,由于受到法国启蒙主义的影响,包括诗歌在内的波兰文化生活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时期新古典主义占据优势,重新讲求风格的洗练、诗歌意象的精确、结构的严谨;强调诗法严格、韵律精密;废弃了不同诗歌类型糅合混杂的做法。新兴的诗歌类型有:寓言诗、讽刺诗、史诗、模拟史诗、书信体诗、描写诗、阿那克里翁体诗、颂歌、田园诗、应景诗等。这些诗歌既实现了贺拉斯“寓教诲和娱乐于诗歌”的格言,又毫不降低诗歌的艺术水平。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I·克拉西茨基主教(1735—1801)。他是继科哈诺夫斯基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创作了上述各种类型的诗歌,有不少是杰作名篇,其中以寓言诗、讽刺诗见长。他的寓言诗分别收入两个诗集(1779、1802),以传统风格写成,但司空见惯的主题却寓于新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独创精神。这些寓言诗的格式为每节4行,其内容既表现了人物特点又描述了行为特征,其结构别致精密可称臻于顶峰,而其音律形式或有统一格调(多为每行13音节),或有参差变化。他的讽刺诗在性格描写、评论、幽默和机智等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模拟史诗《嘲僧侣》(1778),描绘僧侣们的无知、懒惰、酗酒等丑态,妙趣横生,表现了他观察入微的天才。另一位诗人S·特伦贝茨基(1735—1812)的作品虽然为数较少,但成就与克拉西茨基不相上下。他写作了许多寓言诗、书信诗、阿那克里翁体诗、描写诗。其寓言诗和克拉西茨基的作品相比,篇幅较长,在处理熟悉的主题时推敲更加细致,而且大胆使用日常谈话或农民语言中的生动词语。他的想象力丰富,叙述精辟高雅。

当时的抒情诗及田园诗大部分带有古典的感伤主义情调。写爱情诗出类拔萃的是F·D·克尼亚伊宁(1750—1807),写田园诗最负盛名的是F·卡尔平斯基(1741—1825)。19世纪前20年仍然盛行新古典主义思潮,当时波兰的重要诗人有K·科兹缅(1778—1856)、L· 奥辛斯基(1775—1838)、阿劳伊斯·费林斯基(1771—1820)等。但是J·U·尼姆切维奇(1757—1841)的作品却表现了新的诗歌创作动向,他写的民谣显示出浪漫主义初期的风格,其他的迹象也说明文坛风尚有所转变。波兰受到瓜分的灾难激起了许多诗人的强烈义愤,唤醒了他们的宗教与爱国热情。西欧的新思潮通过卢梭、夏多布里昂、克洛卜施托克、莱辛、赫德、司各特等人的著作渗入了整个波兰。

1822年,A·密茨凯维奇(1798—1855)出版了第一卷诗集,标志着波兰诗歌步入了浪漫主义时期。密茨凯维奇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他使波兰诗歌在整个斯拉夫语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从1822年至1830年,他出版了一系列民谣,它们可与席勒和歌德的作品相媲美。他还出版了两首故事诗,一首具有半古典主义风格,一首表现了鲜明的拜伦格调。他的诗剧《先人祭》,把民间传说与浪漫主义热恋融为一体。密茨凯维奇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作品是《克里米亚十四行诗集》,刻画细腻入微,是抒情诗的上乘珍品。此外,他还写了一些其他抒情诗,其中有不少宗教诗歌。这些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以无可比拟的语言和诗句,开创了真正属于波兰的浪漫主义诗歌。密茨凯维奇的语言即使在表达最富于浪漫性的幻想时,也十分简练明晰。他遣词准确、朴实、巧妙,并能赋予旧词新的含义,使他的创作达到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其作品既不违反传统气息,又具有高度的独创精神。他对波兰的音律格式也做出了贡献。他曾使用每行5至13个音节的长短诗行,并创造出一行6个音步的“波兰六音步”。浪漫主义运动初期的诗人还有J·斯沃瓦茨基、A·马尔切夫斯基、S·戈什琴斯基、B·托来斯基等,他们都是年轻诗人,写作风格与作品类型也都极为相似。

浪漫主义时期的第二阶段开始于1831年,当时反抗沙皇俄国的起义遭到失败,波兰知识分子名流被迫侨居国外。他们大部分流亡到法国,在那里建立了“波兰诗歌总部”,仍以密茨凯维奇为诗坛领袖。1832年,密茨凯维奇发表了《先人祭》第三部分,被法国小说家乔治·桑誉为超越《浮士德》和《曼弗雷德》之作。这篇诗歌建立了新的格调,不仅饱含着爱国主义与忧国忧民的思想,而且在写作风格、情调、音律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显得丰富多彩,引人注目。1834年,密茨凯维奇发表了与其以往作品迥然不同的诗歌《塔杜施先生》。在这篇作品里,诗人以1812年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谱写了一部讴歌波兰民族及其乡间风光的壮丽史诗,表现了他非凡的诗歌天才。他采用了荷马式的技巧,细腻地描述了各种大小场景、人物事件,情节千变万化,引人入胜;诗歌语言明晰有力,已达顶峰。他所使用的音律仍是波兰传统的格式,每行由13个音节组成,在第7个音节后面是音顿,全行用主重音及次重音进行调节。这篇史诗,不仅音韵优美、结构精致,而且字里行间均流溢出诗人对祖国的一片真挚、热烈的赤子之情。试看其中几行:

立陶宛!可爱的家乡!您是矫健的象征;

叫我如何对你赞扬歌颂,好使失去你的游子

永怀慈母情。今天风和日丽,你英姿飒爽,

任我骋目,任我咏怀,慰我满腔热诚。

在流亡中,与密茨凯维奇共同主持诗坛的还有J·斯沃瓦茨基(1809—1849)、Z·克拉辛斯基(1812—1859)以及C·K·诺尔维德(1821—1883)三位诗人。斯沃瓦茨基是近代波兰戏剧的奠基人;其作品种类繁多,有浪漫爱国剧(如《科尔迪安》)、浪漫传说剧(如《巴尔拉迪娜》)、浪漫古典剧(如《里拉·维涅德》)、历史剧(如《明多维》)、现实剧(如《霍尔什亭斯基》)、神秘剧和喜剧(如《马列克神父》)等。在后期的一些未完成的剧作中,他超越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超越了象征主义而接近于现代的反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他还创作了《贝尼奥夫斯基》和《圣地之旅》等叙事诗,还写过100余首抒情诗,其中不乏佳作名篇。他的《精神之王》是抒情诗和准史诗的结合,展示了波兰历史的画卷,体现了代表民族精神的神灵的内心感受。斯沃瓦茨基的诗歌艺术既是浪漫主义的高峰,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而接近于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他的语言不像密茨凯维奇那样简单质朴,而是机智巧妙、大胆创新。他在描写形象方面才气横溢,善于融合声、色、光于一体,使之比现实更加强烈,富于感染力。他使用的音律形式丰富多变,从每行2个音节至每行15个音节不等,其中有不少是他创新的形式。他使用的押韵方式也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克拉辛斯基的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他的幻想剧,例如《平凡的喜剧》《艾里代昂》等。其抒情诗在文坛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及影响。他较长的诗篇有《黎明之前》及《未来的赞歌》等。诺尔维德是波兰最有独创性的诗人之一,他豪情激越,独立不羁。其诗歌无不围绕人性、历史、文化、艺术等重大问题。他使用多种形式进行创作,有抒情诗、史诗、诗体喜剧、诗体悲剧、美学对话诗及故事诗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抒情诗。这些诗歌独树一帜,无与伦比,诗人通过它们使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更加具体,更具有普遍的意义。诺尔维德的表现手法以凝练见长,既能紧扣文化的展现及苏格拉底、拿破仑、肖邦等伟大人物思想的实质,又善于在一般现象中找出深远的意义。其语言富于个人特色,精于推敲,虽有时流于生僻晦涩,但从不失其精辟有力的本色。他的诗体与斯沃瓦茨基一样,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留在国内的波兰诗人创作了许多爱国主义及宗教题材的诗歌,以及各种形式的抒情诗和民歌,其代表人物是T·莱纳托维奇、K·布若佐夫斯基等。19世纪后半叶,波兰文坛鄙弃浪漫主义,进入实证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比较出名的诗人有A·阿斯内克(1838—1897)、M·科诺普尼茨卡(1842—1910)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波兰文坛涌现出青年波兰运动,这一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国、比利时的象征主义及德国现代主义的影响,反对实证主义及现实主义。这一运动的倡导人物是诗人K·泰特马耶尔(1865—1940)。其作品充满着悲观情绪、不可知论调、玩世不恭的态度、赤裸裸的色情描写,以及对资产阶级文化的仇视等内容,是颓废文学最典型的代表。这些情调有的也出现在当时最著名的诗人J·卡斯普罗维奇(1860—1926)的作品之中;但是他经历了几个勇于创新的时期之后,通过内心的思想斗争,经历了宗教信仰上的危机,思想逐步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使命。他在诗歌中所使用的音律是后来波兰诗歌通常采用的节奏格式。另一位对波兰文坛颇有影响的人物是S·韦斯皮扬斯基(1869—1907),他既是杰出的剧作家、诗人,也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画家。他创作的新戏剧把希腊悲剧的典范与莎士比亚悲剧的风采结合起来,把浪漫主义戏剧与波兰民间戏曲融为一体。他以创造性的手法处理古希腊的一些主题,赋予其现代的意义,把它们应用于表现波兰的历史与现实。他的代表作《十一月之夜》,生动地描述了1830年波兰起义时第一个晚上的场面,历史人物与虚构情节及神话境界交织在一起,十分壮观。在他的另一篇杰作《婚礼》(1901)中,诗人使用木偶剧式笔法以及将人间与鬼域融为一体的技巧,表达了对当时波兰社会的强烈控诉。

年轻一代的诗人中还有L·斯塔夫(1878—1957),他曾发表过许多篇抒情诗歌。他与颓废倾向决裂,表达了刚毅、积极的世界观,其诗歌在结构及诗法上丰富多彩,显示了诗人对题材有着高超的驾驭才能,并善于把材料提炼为具体简洁的形象。

1918年至1938年的20年间,随着波兰在政治上获得独立,诗歌创作上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的前10年主导文坛的是斯卡曼德尔流派,他们提出诗人不必受国家或社会任何义务的束缚,立志写出最好的诗篇,以求成为“今天的诗人”。他们采用城市市民的语言和口语,创造出新颖惊人的形象和比喻,从而丰富了诗歌语言。他们的诗法既不放弃传统格律,又有新的创造,给诗人在使用节奏结构、韵律和语言等方面以更大的自由,因而使诗体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具有上述特点的杰出诗人有:J·杜维姆(1894—1954),其抒情诗感情充沛,呼之欲出,语言纯熟精练,在结构及诗法上勇于创新、富于想象、刻画有力;A·斯沃尼姆斯基(1895—1976),其诗歌凝练,沉静、悠然,修辞考究;J·莱赫恩(1899—1956),其诗篇最富于古典及学院气息;K·维任斯基(生于1894),以写作体育诗歌而享有盛名,并以艺术完美的思考抒情诗见称于世。与斯卡曼德尔流派关系较为松散的诗人有K·伊拉科维奇(生于1892),其诗歌想象独特、诗法自由;M·帕夫利克尤斯卡(1895—1945),以善于写作短小精悍的警句诗著称;W·普罗尼夫斯基(1889—1962),虽然在诗法上比较保守,但用语及诗律铿锵有力,思想观点具有革命性;J·维特林(生于1896),其赞美诗动人心弦;S·巴林斯基(生于1899),一位感觉敏锐的抒情诗人,其诗歌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

另一方面,前卫派诗人思想更为激进,他们反对斯卡曼德尔派,主张废弃传统的诗歌语言及诗法,他们的主张与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都有联系。这一派诗人有J·普日鲍斯、C·米沃什、A·瓦齐克、J·切霍维奇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诗人有的在国外进行创作活动,有的留居波兰国内。战后新的一代年轻诗人大都努力写作抒情诗篇,描述了祖国的新貌。他们在写作形式上多接近于前卫派,而距离斯卡曼德尔派较远,如T·罗塞维奇、R·布拉特尼、S·宾科夫斯基等人。擅长写作战争经历的诗人有T·加耶齐、Z·斯特罗尼斯基等。还有一些诗人写作不拘一格,并在语义上进行探索革新,如M·比沃谢夫斯基、J·哈拉塞莫维奇、I·艾里丁斯基、S·格罗霍维亚克以及W·希姆鲍尔斯卡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