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曹马能收人心》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曹马能收人心

曹马能收人心

【原文】

曹操自击乌桓[1],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2],嘏曰:“希赏徽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雍州刺史陈泰求敕[3]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4],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注释】

[1]乌桓:我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2]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是傅介子之后人。[3]敕:帝王的诏书、命令。[4]便宜(biàn yí):方便合适。

【译文】

曹操亲自率军进攻乌桓,将领们都进谏劝阻,等到曹操打败敌人凯旋时,召见曾经进谏劝阻他的人,众将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人人都很害怕。曹操对这些劝谏的人都给了很丰厚的奖赏说:“我率兵前去,冒着危险谋求侥幸的胜利,虽然成功了,但却是上天的恩赐,绝不是平常可以使用的办法。各位的劝谏,是万无一失的计策,所以奖赏你们,希望以后像这样有话直讲不必为难。”魏国讨伐吴国,三路军队都进献计策,皇帝召见尚书傅嘏想要询问他的意见,傅嘏说:“希望得到奖赏企求战功,先决定去打仗而后才想怎样取胜,这不是军队的长远之计。”司马师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分三路军队进攻吴国,最终军队战败。朝廷上的大臣议论想要将各将领贬谪外调,司马师说:“我没听傅嘏的意见,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这是我的过错,将领们有什么罪?”将领们都被免于处罚。他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正在担任监军一职,只降低了司马昭的爵位。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把力量合并在一起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这个建议。兵力还没有合并在一起,而两州的胡人因为行军路程太远便逃回去了,司马师又对朝廷上的官员道歉说:“这是我的过错,并不是雍州刺史陈泰的责任。”所以人们又惭愧又喜悦。在寿春城讨伐诸葛诞时,王基刚到,军队还没有形成对寿春城的包围,司马昭命令王基收拢军队坚守营地。王基数次请求进攻讨伐,司马昭命令他带领各军队转移占据北山。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不服从命令,上奏说:“倘若转移军队依靠北山的险要,军心会动摇,对现在的形势大有损害。”奏章递上去后被批准。等到寿春被攻克,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当初,议论这件事的人众说纷纭,很多将领都请求转移军队,当时我没有亲临前线,就认为应该转移。将军您深入的考察了转移的利害关系,独自秉承着坚定信心,对上级违背命令,对下级顶住众人议论,最终战胜敌军,擒拿了敌军的首领,虽然古人记述很多事迹,但也没有能够超过您的。”然而当东关战败时,司马昭向众位将领问道:“谁应该担任这个责任?”司马王仪说:“这是元帅您的责任。”司马昭发怒说:“司马想把罪过加在我头上吗?”于是把王仪推出斩首。这件事做得太荒谬了。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叛逆,固然不必讲。然而在用兵打仗的时候,把成绩归于别人,把过失留给自己,智谋成倍地超出常人,有谁不愿意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效力?袁绍不采纳田丰的计策,在官渡战败,罪过应当归于自己,批评自己还来不及,却说:“我不采纳田丰的意见,终于被他讥笑。”竟杀死了田丰。袁绍丢师丧国,并非是不幸啊!

【评析】

本文通过列举诸多有关曹操与司马之事,论述二人都善于收买人心的观点。本文一开始就引用了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没有责罚阻拦出战自己的大臣,还重赏了他们,并说道:孤前行……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看来,曹操是真正懂得一点辩证法的。他知道,北征胜利虽可以证明击乌桓之举是正确的,但并不能证明那些主张缓征的谏言就一无可取、完全错误;因而他不但不揪别人的辫子,反而赞赏不已,奖掖有加。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曹操并不因为得一胜算就认为“老子唯一正确”,所以他是一位英雄。文中还写道,司马师攻打吴国,因为没有采纳傅嘏建议,导致战败,众臣欲惩罚诸位将领,司马师却说“此我过也,诸将何罪?”,将罪责揽于自己,免去了他人的责罚。然而他又因听从雍州刺史陈泰建议,“并州,并力讨胡”导致胡人趁机逃走,司马师却依然对诸臣说“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司马师因不听劝谏而战败,自己承担责任是可以理解的,然听从劝谏失败,还将责任揽于自身,又有谁不愿意为这样的人效力呢?讨诸葛诞于寿春之际,王基顶住压力,违背司马昭之命,坚持自己的战略,大胜敌军。司马昭写信承认自己存在过错,并称赞王基用兵恰当。曹操,司马师、司马昭用兵奸诈,通过“以善推人,以恶自与”的战略,俘获了众人之心。洪迈还在文中写到,袁绍未采纳田丰计策导致战败,宜罪己,谢之不暇,然后却杀死田丰,最终袁绍丧国这一事实与以上例子形成对比。本文举例充足,正反对比,论证观点具有说服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