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淮南孔旻(mín)②,隐居笃行③,终身不仕,美节④甚高。尝有窃其园中竹,旻愍其涉水冰寒,为架一小桥渡之。推此,则其爱人可知。
【注释】
①愍(mǐn):同“悯”,哀怜,怜悯。②孔旻(mín):字宁极,北宋人。睦州桐庐县尉孔询之曾孙,赠国子博士孔延滔之孙,尚书都官员外郎孔昭亮之子。自都官而上至孔子,四十五世。年六十七,卒于家。王安石作有《孔处士墓志铭》。③笃行:行为淳厚。④美节:高尚的节操。
【译文】
淮南人孔旻,在乡村隐居,行为正直,终身不做官,节操很高。曾经有人偷他竹园中的竹子,他可怜小偷过河寒冷,为他架了一座小桥,让他过去。由此可以推知他对别人的友爱。
【延伸阅读】
宋人沈括评价此事说:“然余闻之,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妻死而不辍鼓可也,为其死而鼓之,则不若不鼓之愈也。犹邴原耕而得金,掷之墙外,不若管宁不视之为愈也。”(《梦溪笔谈》)猜测沈括的意思,他对孔旻的行为也是颇有微词,大概认为主人公作秀表演的痕迹很重。沈括所说固然不错,但属于更高程度上的期许,正如孔子惋惜地说“管仲之器小哉”。因为在孔子看来,管仲才华出众,又遇到了贤明的齐桓公,原本可以干得更好,应该取得更高的成绩,但很遗憾他没有做到。若从事实本身而言,无论是管仲还是孔旻,已经表现得非常优秀了。因为孔旻不是名人,沈括对他的批评,就有着诸多别样的味道,即其中带有不少世俗的看法。世人看人看事,总是喜欢求全责备,坏人坏事责其坏倒也罢了,对于好人好事也百般刁难,诸如考究其动机,惋惜其成效,慨叹其缺陷等,一如沈括求全于孔旻,就未免不够厚道。我们总是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衡量别人,理所当然地将自己视为全能的完人,对他人指指点点。然而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却比自己批评的对象逊色不少。一旦置身于对方的环境,才发现自己其实远不如人。那么我们的批评底气来自哪里呢?或者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使然。因为别人很优秀,而自己又做不到,所以就在挑错的过程中,获得了些许的心理平衡。更严重的还在于,这样的心态,会阻止我们行动的脚步,因为道德上的洁癖,会让我们自我束缚。鲁迅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窃以为,先生所言极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