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事师之忍第八十五》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事师之忍第八十五

事师之忍第八十五

父生师教,然后成人。事师之道,同乎事亲。

德公进粥林宗,三呵而不敢怒;定夫立侍伊川,雪深而不敢去。

膏粱子弟,闾阎小儿,或恃父兄世禄之贵,或恃家有百金之资,厉声作色,辄谩其师。弟子之傲如此,其家之败可期。故张勣以走教蔡京之子,此乃忠爱而报之。噫,可不忍欤!

【译文】

父母养育自己,老师教育自己,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侍奉老师的道理就如同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要恭敬顺从。

汉代陈国德公魏昭为其师郭林宗熬粥,三次受到郭林宗的斥责,但他却始终和颜悦色,未曾恼怒;宋代游定夫和杨中立一起拜见程颐,因程颐在闭目养神而恭敬地侍立在程颐身旁等待,即使外面的雪已经很深了,他们也不曾离开。

官宦人家的子弟,富商大贾的后代,有的倚仗父辈或兄辈享受着朝廷俸禄,有的自恃家财万贯,就对老师说话语气严厉,面带怒色,动辄就谩骂诋毁老师。做弟子时就如此傲慢无礼,那么他家的破败衰落也就指日可待了。宋代张角用学走路作比喻来教导蔡京的孩子要学习本领才能应付变故,这才是真正以忠诚和爱心来报答主人啊。啊!老师犹如再生父母,事师如事亲,怎么能容忍对老师有不恭敬的行为呢?

【评析】

侍奉老师的原则,要像侍奉亲人那样。世间没有天生的英才,一个人只有经过父母、老师的教导,才有可能成为有用之人。如果从小就凭借家庭地位,对老师不尊重或者恶语相加,那么这样的人注定不会有好下场。所以说,只有侍奉老师如同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才会终有所成。

典例阐幽 恭敬老师方能立身

事师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东汉学者班固《白虎通义.王者不臣》中曾说,旧时君主对教师是不以臣下之礼相待的,即其接待的规格比对一般的臣子还要高,这也是强调教师的地位之尊。在我国封建社会乃至近代社会民间长期存在的所谓“天地君亲师”,也是把教师和“天、地、君、亲”放到一起来尊敬甚至膜拜的。

春秋末期的孔子号称大成至圣。他的学生对他相当尊敬,其中又以子贡表现得最为突出。鲁国大夫叔孙武在人前抬高子贡而贬低孔子,子贡很气愤,说:“常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过去,而老师的贤德有如太阳和月亮,根本无法超越。”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含哀,其中不少人都在孔子墓旁结庐守墓,守了三年才离去,而子贡则守了六年才离开。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和一些鲁国人在孔子坟墓附近居住,约有百余家,形成后来的所谓“孔里”。此外,弟子们又纷纷植树纪念他们的老师。日子久了,这些树木成了后来的所谓“孔林”。孔子去世后三年,弟子们将孔子的旧居改为孔庙,将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书陈列于堂中,四时祭祀。这就是“孔庙”。这“三孔”的形成,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段事师佳话。

东汉明帝刘庄对老师非常尊敬。他还是太子时,就对他的经学老师桓荣很敬重。每当老师讲课,他必然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老师有时提问他,他定要站起来回答。当他学成时,便立刻写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给老师,表示绝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他即皇位之后,敬师之情依旧不减。有一次,他外出经过桓荣的家,便立即毕恭毕敬地进入桓家厅堂,请老师高座上位,而自己则规规矩矩坐在下位,敬请老师再一次给他讲经。后来桓荣去世,明帝闻讯后,非常伤心,当即到桓家吊唁,并指示有关人员为桓荣安排墓地。老师出殡那天,明帝脱去龙袍,穿上丧服,走在送葬人群的最前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