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为商之忍第九十》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为商之忍第九十

为商之忍第九十

商者,贩商,又曰商量。商贩则懋迁有无,商量则计较短长。

用之缓急,价有低昂,不为折阅不市者。荀子谓之良贾,不与人争买卖之价者;《国策》谓之良商,何必鬻良而杂苦,效鲁人之晨饮其羊。

古之善为货殖者,取人之所舍,缓人之所急,雍容待时,赢利十倍。陶朱氏积金,贩脂卖脯之鼎食,是皆大耐于计筹,不规小利于旦夕。噫,可不忍欤!

【译文】

商人,就是贩商,又叫做商量。商贩贸易货物,使老百姓互通有无,商量也计较短长,因物价而发生争执。

物品的使用有缓有急,物品的价格有高有低,商人不会因为商品的价格低会亏本就不做生意。荀子认为,真正精明的商人是不与顾客讨价还价的,而是善于抓住时机;《战国策》中认为,真正好的商人又何必在好的商品中掺杂劣质品来欺骗别人?他们是不会效仿鲁国人早上给羊喝水,以增加羊的重量这种做法的。

古代善于经商的人,买来大家不急需的东西,而卖掉大家正急需的东西,他们从容不迫、待时静观,就会谋取更大的利润。越国大夫陶朱公范蠡积累了很多财富,贩卖膏脂的人最终成为富商,贩卖肉脯的人最终成为鼎食之家,他们的成功都是耐心筹划、苦心经营的结果,而不为一朝一夕的小利斤斤计较。唉!做生意也要善于忍耐,等待时机,面对蝇头小利,人们怎能不忍耐追逐之心呢!

【评析】

自以为很聪明的商人,往往会赔得一塌糊涂,这是没有头脑和不懂经商之术的生意人。而真正的生意人,则能够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在最合适的时候将货物卖出。当然,其中的利润一定会是可观的。

典例阐幽 隐忍小利方能得到丰厚回报

古代商人白圭,在经商做生意方面的确有自己的一套,就连司马迁都称其为天下善于经商的人的始祖。

魏文侯时,李悝为相,鼓励农业生产,务尽地力,魏国形成开荒种地的热潮。

白圭是个身强力壮的人,却充耳不闻,仍然待在家里。

邻里都劝他:趁着国家政策好,你身体强,多开几亩荒地,留给后人,也可保丰衣足食。他只是一笑,说:“我自有获利的好办法。”

不久,大家都在积极开荒种地时,白圭却开了一个店铺,租了好多间空房,就是不做一件买卖。人们笑他:“哪有你这样做买卖的?”白圭仍是一笑置之。

秋天,农业获得大丰收。老百姓都愁粮食无处放,国库又只能收一部分,粮价贱得前所未有。白圭这才打出收粮的招牌,比市价还高五成,多余的粮食都被收购了,百姓都夸他做了件大好事。另一些粮商则骂他是傻子,看着白圭收了那么多粮食,都希望白圭的粮食卖不掉,一下子垮下来。

第二年,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大灾年,春秋两季的收成都坏得很,粮价一下上涨了几十倍。奸商们都看准了是发大财的好机会。这时,白圭开始卖粮了,标价又大大低于市价,人们都纷纷到他这里来买粮。不到一个月,白圭收购的几百万石粮食全卖了出去。

收购价是一石一两银子,卖出价是一石十两银子,这一进一出,白圭就赚了几千万,一下子成了巨富。

那些早先劝他去开荒种地的人都说,白圭真是一块不耕而大获的料子啊!白圭有了雄厚的资本,坐着高车四处经商,每到一地,不到几天,价格贵贱全在胸中。然后,下手买卖,从无亏本的事。

一次到某地,此地盛产生漆,恰好当年又是大丰收,漆户都愁漆卖不出去。白圭在甲地时,探听到漆价极贵,以此地的价格运到甲地,至少有几十倍的赚头,于是又大肆收购。没几天,就收购了几十车的生漆。他把收购好的生漆运到甲地,一下子又赚了好多好多的银子。

《史记》夸他能洞察市场,善观行情变化,能取人所弃,与人所取,由此而获巨利。

白圭自己常说:“我们经商,如同治国,要像伊尹、姜子牙那样;如同打仗,要有孙武、吴起的本领;如同变法,要像商鞅那样。所以,如果智慧不识权变,勇敢达不到当机立断,仁爱做不到给予,强大不能坚守,这样的话是学不到我的本事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