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文侯之命第三十》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侯之命第三十

文侯之命第三十

【原文】

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王若曰[1802]:“父义和[1803]!丕显文、武,克慎明德[1804],昭升于上[1805],敷闻在下[1806],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1807]。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1808],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1809],肆先祖怀在位[1810]。“呜呼!闵予小子嗣[1811],造天丕愆[1812]。殄资泽于下民[1813],侵戎我国家纯[1814]。即我御事[1815],罔或耆寿俊在厥服[1816],予则罔克[1817]。曰[1818]:‘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1819]!’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1820]。“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1821],汝肇刑文、武[1822],用会绍乃辟[1823],追孝于前文人[1824]。汝多修[1825],扞我于艰[1826],若汝,予嘉。”

【注释】

[1802]秬鬯(jùchàng):古时祭祀用的一种香酒。秬,黑黍子,古人视为嘉谷。圭瓒(zàn):古代祭祀用的一种像勺子的玉器。王:周平王。若:这样。

[1803]父:西周时王室对同姓诸侯中尊长的称呼,周和晋同姓,所以平王称晋文侯为父。义和:文侯的字。

[1804]明:勉,努力。

[1805]昭:明,指光辉。上:上天。

[1806]敷:布。闻:名声。下:下土。

[1807]惟时:于是。集:下,降。文王:《史记·晋世家》写作“文武”,即文王和武王。

[1808]先正:即老臣,公卿大夫。左右:佐佑,辅佐。昭:指导。辟:君。

[1809]越:于。猷:谋。率从:遵从。

[1810]肆:所以。怀:安。

[1811]闵:不幸。嗣:继承。

[1812]造:遭受。愆:惩罚。指幽王被杀。

[1813]殄:绝。资:财,指福利。泽:德泽。

[1814]侵戎:侵伐。纯:众多。

[1815]即:今。御事:治事大臣。

[1816]或:有。耆寿:老成人。俊:读为“骏”,长久。孙诒让说。服:位。

[1817]克:胜,胜任。

[1818]曰:平王说。以下九字是平王曾经呼告的话。

[1819]惟祖惟父:祖辈父辈诸侯。伊:语气助词。恤:忧虑。

[1820]绩:成,促成。绥:安。

[1821]绍:继承。显祖:指唐叔,晋国的始封君主。

[1822]肇:勉力。刑:制御。文武:文武百官。

[1823]会:会合诸侯。绍:继续,延续。辟:君。

[1824]孝:好。文人:有文德的人。前文人,指文王、武王。

[1825]修:长,引申为休美。

[1826]扞(hàn):“捍”的古字,保卫。扞我于艰,指救周驱逐犬戎。

【译文】

平王赐给晋文侯祭祀用的香酒和玉器,《文侯之命》勉励他。王这样说:“族父义和啊!伟大光明的文王和武王,能够慎重行德,德辉升到上天,名声传播在下土,于是上帝降下那福命给文王、武王。也因为先前的公卿大夫能够辅佐、指导、服侍他们的君主,对于君主的大小谋略无不遵从,所以先祖能够安然在位。“啊!不幸我这年轻人继承王位,遭到了上天的大责罚。没有福利德泽施给老百姓,侵犯我国家的人很多。现在我的治事大臣,没有老成人长期在职,我便不能胜任了。我呼吁:‘祖辈和父辈的诸侯国君,要替我担忧啊!’啊哈!果然有促成我长安在王位的人了。“族父义和啊!您能够继承您的显祖唐叔,您努力制御文武百官,用会合诸侯的方式延续了您的君主,追怀效法文王和武王。您很好,在困难的时候保卫了我,像您这样,我要嘉奖您!”

【原文】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1827],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1828],彤弓一[1829],彤矢百,卢弓[1830]一,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1831],惠康小民[1832],无荒宁[1833],简恤尔都[1834],用成尔显德。”

【注释】

[1827]视:治理。师:众。

[1828]赉:赏赐。秬鬯:秬和郁草合酿的香酒。卣(yǒu):酒器。

[1829]彤:赤色。

[1830]卢:黑色。

[1831]柔:安抚。能:亲善。迩:近邻。

[1832]惠:爱。康:安。

[1833]荒宁:荒废和安逸。

[1834]简:大。恤:安。都:国都,指代晋国。

【译文】

王说:“族父义和啊!要回去治理您的臣民,安定您的国家。现在我赐给您黑黍香酒一卣;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一张,黑色的箭一百支;四匹马。“您回去吧!安抚远方,亲善近邻,爱护安定老百姓,不要荒废政事,贪图安逸。大力安定您的国家,以成就您显着的德行。”

【解析】

文候,指晋文侯,名仇,字义和。本篇是周平王表彰晋文侯功绩的册书。周幽王荒淫无道,宠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诸侯拥立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晋文侯、郑武公等捕佐周平王平定戎乱,东迁洛邑。平王表彰晋文侯的功绩,赐给车马弓矢,作《文侯之命》。

关于此篇的成篇时代,素有争论。《书序》认为是平王赐命晋文侯。但是,《史记·晋世家》和刘向《新序·善谋》却认为是春秋时周襄王赐命晋文公的命词。其实,周平王赐命晋文侯和周襄王赐命晋文公这两件事在史籍中都有提到。《左传·隐公六年》记“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国语·郑语》也记有“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古平王赐命焉。”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文公重耳城濮之战之后的周襄王赐命礼时则说“用平礼也”,即指晋文公接受赐命使用的礼仪是按照当年平王赐命晋文侯的礼仪的规制进行的。周代王室称诸侯为侯或为公,是有制度的。公往往是针对年长的,或者有公的爵位的诸侯的称呼。诸侯如果不是达到这样的资格,一般都只称侯。本篇名为“文侯之命”而不是“文公之命”,应该是指平王东迁时,勤王的晋文侯接受的册命。

自从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威信和势力一落千丈。王室开始越来越仰仗诸侯的庇护,因而自此以后的王朝王室册命已经越来越没有此前西周王朝册命的威严,而越来越显现出王室对于诸侯的巴结。表现这种巴结的一个很明显的征徵,就是册命开始流于礼仪化,开始考究如何使册命不至于失去礼仪的尊严,也就是如何不失去为王的尊严。

此外,东迁使周王室失去了宗周的王畿,使得此后的册命不再具有授民授疆土的阔绰,从前的受命诸侯开始成为真正的实力存在,而表现在册命礼典上,就是王室只能在册命中赏赐一点象征礼仪的赏赐物品。比如本篇,就只能在赐命晋文侯时,除了简单地叮咛他“归视尔师,宁尔邦”之外,就是赏赐“秬鬯一卣”,以及“弓矢”和“马匹”而已。本篇文字体例与习见的周代册命文献一致,因其只记录下平王册命的内容,故也可以视为诰命体文献,是可信的真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