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品:《中庸》

简介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二十章·节选):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豫:同“预”。 ②跲(jiá):绊倒,出差错。 ③赞:辅佐,帮助。 ④征:效验。 ⑤昭昭:微弱的光明。 ⑥鼋(yuán):大黾;鼍(tuó):鳄鱼。 ⑦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译文

(第四章)孔子说:“最高真理得不到实行的缘故,我已经知道了:聪明的人讲得太复杂,蠢笨的人看得太简单。最高真理不能为世人明白的缘故,我已经知道:贤人做过头,不贤的人做得不够。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真正能品尝滋味的人不多。”

(第二十章)不论什么事情,预先准备了就会成功,不预先准备就会失败。讲话前先考虑好就不会讲错,做事之前先定下计划就不会碰到困难,行动前先定下规矩,以后就不会负疚;事先确定了最高真理和准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失败。地位低下的人得不到长上的任用,就不可能得到人民来治理。要获得长上的任用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长上的任用。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顺双亲,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双亲是有方法的:如果不是真诚地反思自身,就不能孝顺父母。真诚地反思自身是有方法的:不开启心中的善,就不能真诚地反思自身。诚,是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则;而实行诚,则是人间的最高真理和法则。完全达到诚的境界的人不勉力为之,他的举措都恰到好处,不需苦思冥想,都能找到恰当的办法,从容不迫地遵行中庸之道,他们是圣人。那些努力实行诚的法则的人,须选择好的方向,勉力坚持下去。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周详地探究询问它,审慎地思索它,清楚地辨析它,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实行它。不学习则罢,要学习的话,如果仍然没有掌握就决不罢休;不探究则罢,要探究询问的话,如果仍然没有知晓就决不罢休;不思索则罢,要思索的话,如果仍然没有获得结果就决不罢休;不辨析则罢,要辨析的话,如果仍然没有弄清楚就决不罢休;不实行则罢,要实行的话,如果仍然没有做到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就决不罢休;他人做一遍就能做好,我就做一百遍;他人做十遍就能做好,我就做一千遍。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最终必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最终必定会变得刚强。

(第二十二章)只有那些达到天下最高境界的诚的人,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帮助他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帮助他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最充分地发掘事物的性能;能最充分地发掘事物的性能,则可以参与、促进天地之演化、发展;可以参与、促进天地之演化、发展,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第二十五章)诚,事物因以自然形成;道,人们因以自觉行动。诚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事物。因此,君子以诚为宝贵的精神品质。诚,并非仅用以成就自己而已,也用以成就事物。成就自己,这是仁;成就事物,这是智。人性的优越之处,就在于能将宇宙的和人事的根本法则结合起来,所以行为合时,举措适宜。

(第二十六章)所以达到最高程度的诚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过程。永不止息则悠久,悠久则效验明显,效验明显则辽远,辽远则广博而深厚,广博而深厚则高大而光明。广博而深厚,就可以承载万物;高大而光明,就可以覆育万物;地域遥远辽阔就可以成就万物。广博而深厚与大地相配,高大而光明与上天相配,遥远辽阔则没有疆界。由此言之,天地虽然不自我展示,它们的品格却充分地显现了出来;虽然不有意地作出什么行动,却造成了宇宙间的一切变化;自然界的一切都不是由造物主创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诚是宇宙间唯一和最高的法则,天地只由诚产生万物,而不依据别的什么法则,因此它们产生万物才会奇妙莫测。天地最高法则表现为: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久,辽远。现在说天,就其一线光明而言并不明亮,但是如果把它扩充到无穷,那么日月星辰就悬挂在天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天由此覆育世间万物。现在说地,就其一撮土而言它并不起眼,但是如果把它增加到无比广厚的地步,那么这大地承载华山都不怕重,容纳江河海洋之水而不会泄漏,又承载着无数东西。现在说山,就其一块石而言并不大,但是如果把它堆积到极其广大的程度,那么在山里就会有草木生长,禽兽出没,宝藏可发掘。现在说水,就其一勺水而言并不多,但是如果把它加到深不可测的地步,那么就会有鳖、鳄、鱼、龙生于其中,可以用以增殖财富。《诗经》说:“天命至高永恒,庄严运转不息。”大概是说天之所以为天的品格。《诗经》还说:“多么伟大显耀,文王品德纯洁!”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谥为“文”,是由于他纯洁自己的品德,永不止息。

(第二十七章)多么伟大啊,圣人之道!它无限广大!发育万物,高耸至于天。多么丰富而又伟大啊!礼的大纲有三百条,礼的细目有三千条,等待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那品德最崇高的圣人,最伟大的道是不会形成的。”因此,君子要崇尚德性,而又探究知识学问;既将仁德普施到无限广大的地步,又钻研理论到最精微之处;精神境界无比崇高,同时处事又遵循中道,合乎常情;经常体味前人之说,努力发现新的意义,不断地充实自己,以使礼放射更灿烂的光辉。这样,处于上位就不会骄傲,作为下属不会背叛,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主张能使国家兴盛;国家政治黑暗时保持沉默,足以安身。《诗经》说:“既明智又贤哲,因以保全自身。”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