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文子》原文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文子》原文鉴赏

[原文](节选)

上 义

老子曰:道德之备,犹日月也,夷狄蛮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誉在俗;意行均,即穷达在时,事周于世,即功成; 务合于时,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简于世而谨于时。时之至也,即间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赂也,将以存亡平乱,为民除害也。含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讨强暴、平乱世,为天下除害,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赤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人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即临之以威武; 临之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赡一人之欲,祸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乱也,今乘万民之力,反为残贼;是以虎傅翼,何为不除! 夫畜鱼者,必去其(蝙)獭; 养禽兽者,必除其豺狼。又况牧民乎!是故兵革之所为起也。

老子曰:霸王之道,以谋虑之,以策图之,挟义而动,非以图存也,将以存亡也。故闻敌国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举兵而临其境,责以不义,刺以过行。兵至其郊,令军帅曰: 无伐树木,无掘坟墓,无败五谷,无焚积聚,无捕民虏,无聚六富。乃发号施令曰: 其国之君,逆天地,侮鬼神,决狱不一,杀戮无罪; 天之所诛,民之所雠也。兵之来也,以废不义而授有德也。有敢逆天道、乱民之贼者,身死族灭。以家听者,禄以家; 以里听者,赏以里; 以乡听者,封以乡;以县听者,侯其县。克其国不及其民。废其君,易其政,尊其秀士,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百姓开户而内之,溃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义兵至于境,不战而止; 不义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交以前。故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 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 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老子曰: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 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此其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 两敌相当,未交兵接刃而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苛政)[奇正]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满野。义之下也。兵之胜败皆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师兵强; 民胜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仁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老子曰: 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 所以必死者,义也; 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子,下视上如父; 上视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正天下。上视下如弟,即(必)[不]难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不]难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之斗。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其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鉴赏]

《文子》,唐玄宗时诏号为《通玄真经》,列为道教经典之一。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9篇,北魏李暹和徐灵府的注本都是12篇,关于此书的作者及其真伪,历来议论颇不一致。班固自注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北魏李暹谓文子姓辛名趼,蔡邱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文子》是老子后学所著,作者不详。初成书于战国时期,后人又有所增补,故显得庞杂。

《文子》一书思想体系,以老子“道”的思想为宗,揉杂名、法、儒、墨各家,书中各章均冠“老子曰”,很象是《老子》一书的解说。《上义》是《文子》中兵论比较集中的一篇。本书选录了其中4段,从中可以看出《文子》所反映的军事观点。

第一段,肯定了进行正义战争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有贪婪残贼的人祸害民众,就有圣人起来征伐他们。如“赤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此即历史传说中的黄帝擒赤帝,颛顼诛共工的故事。并进而立论说,“所为立君者,以禁暴乱也。”不除掉害民的人,反为不义。

第二段,论述义兵进行攻战的原则,包括宣布作战目的和作战纪律,攻占敌国后的各种政治措施。如作战纪律这里制定的就很详细:“兵至其郊,令军帅曰:无伐树木,无掘坟墓,无败五谷,无焚积聚,无捕民虏,无聚六畜。”从不准随便砍伐树木,到不准杀害猪、羊、牛、马、鸡、狗六畜,纪律之严可见一斑。难能可贵的这是几千年以前制定的作战纪律,可见不掠扰民众古往今来都是义军之举。

第三段,作者把“义”分为三等。行仁义,布德惠,“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是义之上;国富兵强,敌人畏惧,是义之中;浴血苦战,是义之下。这一段话里最重要的观点,是明确地提出了“兵之胜败皆在于政”。政治昌民,军队自然强大,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四段,设想了一种君长与臣下之间犹如父子兄弟的关系。作者认为,在上者对待在下者恩若父兄,在下者就会在战争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对现代而言,官兵关系密切,军队就有战斗力,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