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治章第九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1],无以加于孝乎[2]?”子曰:“天地之性[3],人为贵[4]。人之行,莫大于孝。
【译文】
曾子说:“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个问题,圣人的德行中,难道就没有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吗?”孔子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只有人最为尊贵。人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孝行更加伟大的了。
【注释】
[1]敢:谦词,有冒昧之意。
[2]加:超过,更重要。
[3]性:指性命,生灵,生物。
[4]贵:尊贵。
【解析】
人是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高级动物。而人最大的善行便是尽孝。这是把孝提升了高度,作为一个规范世人的准则来讲,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却一点也没有错。
典例阐幽
肩挑生活重担的孝心少年
你或许难以相信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家庭:父亲离异后身患重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7岁的儿子自己洗衣做饭,悉心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小小的年纪,柔弱的肩膀,闪光的孝心,坚强少年王杰炜给我们留下了感人的故事。
2010年才刚满10岁的王杰炜家住栗子房镇下川村张东屯,是下川小学二年级学生。因家庭贫困,营养不良,长得黑瘦矮小,还不到同龄少年的肩膀高。小杰炜自懂事起,就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10年前,他的父亲王强在路上突遭车祸,从此患下类似帕金森症的一种“怪”病,平日浑身颤抖,说话言语不清,双臂抬不起来,丧失劳动能力。祸不单行,王强出院不久,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随后改嫁,妻子一走了之。亲人离去,妻子离异,一连串的变故彻底击垮了30多岁的王强,也给小杰炜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创伤。从此,家里失去了往日的温馨,房顶露着屋脊,屋里破烂不堪,院内杂草丛生,生活陷入困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杰炜从小就留心大人们如何做家务,7岁开始学着洗衣、做饭,照顾父亲。每天吃饭前,他先是一口一口地给父亲喂饭,然后自己才动筷子。很多次,父子俩正吃着饭,王强的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儿子啊,爸爸让你受苦了。”每当这时,懂事的小杰炜就赶紧放下碗筷,安慰父亲别难过。王强患病睡眠不好,小杰炜晚上常常捧着书本给父亲讲故事、念唐诗,睡觉前还不忘给父亲掖掖被角。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困境和家务没有成为小杰炜学习的绊脚石,反而激励他发愤读书。在学校,小杰炜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还被选为班干部,成了老师的小帮手、同学的好伙伴。每次考试,他总是第一名,“三好学生”奖状得了好几个,期末考试他的两科成绩再次获得满分。小杰炜的出色表现给了父亲生活的信心,王强坦言,儿子就是家里的希望,让他坚持走到了今天。
小杰炜,一个10岁的孩子,虽然童年缺少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却比同龄伙伴多了一份坚毅和孝心。他用童真的爱点燃希望,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更挺起父亲生命的信念支柱……
电影里的孝女源自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斯琴高娃曾经主演过一部电影叫《世上最痛的人去了》,在这部电影中,斯琴高娃真情演绎了自己扮演的女儿与智障母亲的一段温暖亲情。这部电影的很多情节和感情,都来源于斯琴高娃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母亲无限的眷恋和深情,电影里的母子情深,也是她自己生活中爱母至深的真情流露。
斯琴高娃从小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大家庭里,给自己生命的是亲生父母,而把自己养育成人的却是继父母,而且家里姐弟6个,自己排行老大。似乎是“长姐若母”,由于家在农村,从小在斯琴高娃心目中孝顺父母就是要帮他们多干活,如拆洗被褥、浆洗衣服、缝补衣袜、推撵子拉磨、抹簸箕收粮食、挑水、劈柴、干农活……斯琴高娃12岁就能挑满桶水,只要力所能及,什么活都做。五个弟弟耳濡目染,也对父母非常孝顺。
参加工作以后,斯琴高娃不管多忙,都从未找任何借口来放松对母亲的照顾。愈是上了年纪,对母亲的依恋就愈深。每年她都把母亲接过来,陪母亲好好检查检查身体,看看病,唠些车轱辘转的家常话,母亲就会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似乎一下年轻了好几岁。平时到外地看到母亲或许喜欢的新鲜东西了,斯琴高娃都会留心买下来,等母亲过来和自己住的时候送给母亲。母亲嘴里不说,可女儿看得出她周身洋溢着幸福。参加活动或是拍戏准许的情况下,斯琴高娃都不忘带上母亲,看到女儿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就是母亲最大的幸福和骄傲。在剧组,她就抓紧拍戏的间隙时间陪母亲到城市四处走走、转转,尽管还有很多城市没有一一去到,但女儿已经竭尽所能,了无遗憾。
母亲的年龄已经不小了,每次出门的时候,斯琴高娃有时背着母亲,有时也搀扶着母亲。斯琴高娃的腿不大好,母亲就舍不得女儿这样,说你也是需要人背负和搀扶的年龄了。每当这时,女儿就只是微笑着并不说话。就这样,一个小老太太和一个老老太太互相搀扶,互相提醒。斯琴高娃说对母亲好,并不需要回报,因为母亲已经付出太多,而且对于长辈的孝顺,我们的下一辈,甚至下一辈的下一辈,会看到,也会做到。
下跪的藏羚羊
在藏北的人们,经常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大胡子,脚蹬长筒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牛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皮张自然会卖出一些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猎枪的是这样一件事。
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远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壮壮的藏羚羊。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猎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祈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所打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脸上的两行泪迹还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那只跪拜的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难以入眠……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羚羊,虽已成形,却早已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藏羚羊的身子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向他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
当天,他没有出猎,他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猎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原文】
“孝莫大于严父[1],严父莫大于配天[2],则周公其人也[3]。昔者周公郊祀后稷[4],以配天[5];宗祀文王于明堂[6],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7],各以其职来祭[8]。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9]?故亲生之膝下[10],以养其父母日严[1]。圣人因[12]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13]。父子之道[14],天性也,君臣之义也[15]。父母生之[16],续莫大焉[17];君亲临之[18],厚莫重焉。
【译文】
“孝行之中,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加重要的了。对父亲的尊敬,没有比在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更加重要的了。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始于周公。从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在国都郊外圜丘上祭天时,以周族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聚族进行明堂祭祀时,以父亲文王配祀上帝。所以,四海之内各地的诸侯都恪尽职守,贡纳各地的特产,协助天子祭祀先王。圣人的德行,又还有哪一种能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呢!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心,产生于幼年时期;待到长大成人,奉养父母,便日益懂得了对父母的尊敬。圣人根据子女对父母的尊崇的天性,引导他们敬父母;根据子女对父母的亲近的天性,教导他们爱父母。圣人教化人民,不需要采取严厉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他对人民的统治,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管理得很好。这正是由于他能根据人的本性,以孝道去引导人民。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天生的本性,同时也体现了君臣关系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使儿子得以上继祖宗,下续子孙,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恩情。父亲对于儿子,兼具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既有为父的亲情,又有为君的尊严,父子关系的厚重,没有任何关系能够超过。
【注释】
[1]严:尊敬。
[2]配天:祭天时以祖先配享。配,配享。
[3]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初年政治家。周文王子,武王弟,曾助武王灭商。
[4]郊祀后稷:郊祀,古代天子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地。后稷,名弃,为周人始祖。
[5]以:用来。
[6]宗祀文王于明堂:宗祀,在宗庙中祭祀。文王,姓姬名昌,商时为西伯。明堂,古代帝王宣教布政的地方。
[7]四海之内:指远近诸侯。
[8]各以其职:指按各自等级进贡。
[9]何以:以何,凭什么。
[10]故亲生之膝下:亲,敬爱父母的亲情。生,萌生。膝下,指父母身边。
[11]日严:一天比一天知道尊敬父母的道理。严,尊敬。
[12]因:凭借。
[13]本:根本,指孝。
[14]道:关系,情分。
[15]君臣之义:指儿子对父亲的高度尊敬有如臣子对君王一样。
[16]生之:生育后代。
[17]续莫大焉:续,指传宗接代。焉,代词,这。
[18]临:贵对贱、长对下为临。
【解析】
孔子借着曾子的提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伟大的了。在父子之间,父亲要仁慈,儿子要孝顺,这就是父慈子孝。同时他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会遵守社会的规范。
典例阐幽
爱护自己的身体发肤
曾子作为一个孝子,很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到死都念念不忘保持自己的体肤完好。曾子临死前,只是牵挂两件事,一件事就是易箦,箦就是睡觉的竹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对于孔子所提倡的礼制很推崇。临终前,季孙赐给曾子竹席,曾子未来得换上就已经动不了了。按照当时的礼制,人死之时应当寿终正寝,对于曾子来说就是死在竹席上,表示死得很庄重。曾子当时就要求更换竹席,曾元认为不可,原因是曾子当时的身体翻动已经很困难了。曾子坚持要换,认为这样不更换竹席的话,就此死掉是违反礼制的。于是曾元、曾申和当时在旁边的他的弟子,将曾子移到了竹席上了。曾子经此一翻身就很快离世了。
另外一件让曾子牵挂的事就是临死前身体发肤要完好无损,他还为此感到欣慰。这也是当时作为孝子,必须做到的孝道行为之一。他对当时在他身边的学生说:“启予手,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意思是要弟子掀开席子,看看作为老师的他在死时,身体依然是完好的。曾子这一辈子为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一生都小心谨慎。为此他引用《诗经》中的名句,来表示自己这一辈子保护自己、爱惜自己,也借此告诉弟子作为孝子要至死都让自己的身体不被损害。他的弟子子春谨记他的教诲。后来当子春的脚受伤的时候,他很小心谨慎,连续多日不出家门,以至于连他的学生都感到不可理解。
以孝心和坚持打动和带动身边人
于学权家住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永安镇,因在家排行最小,被称为“小权”。
1996年5月,小权70岁的母亲眼压突然升高,眼底出血,患上青光眼。小权四处求医问药,母亲病况未见好转。母亲失去光明,遭遇诸多不便,吃饭、上厕所之类最平常的事都要人伺候。她生性好强,继而情绪烦躁。
小权收入不多,当时每个月二百多元且常常不能及时到手。为了给母亲补充营养,小权和妻子总把不多的肉或菜夹给父母。
他带母亲先后去长春、张家口等地诊疗,以图让她重见光明,但效果不理想。母亲眼部肌肉严重萎缩,视网膜脱落。
半年后,女儿出生。小权既照顾妻女,又照顾母亲。从那时起,他没睡过一个完整觉。
一波未平,一波又临。1999年底,77岁的父亲患脑血栓,不到一年又脑出血,从此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母亲着急上火,病情加重,也瘫痪在床。就这样,从2000年开始,小权担负照顾瘫痪双亲的繁重劳动,一晃十年。
父母长年缺乏运动,只能强行排便,用手指抠,每次耗费小权一二十分钟。
为避免老人生褥疮,小权给他们增加翻身次数,每天用热水擦身,经常洗澡。父母每天尿湿十几个垫子,冬天更多。小权家常年晾晒一绳子尿垫子,最多三十多个。
一名外地人想拜访这名孝子。问及地址,回答的人说:“不用问,你就挨家挨户看,谁家院子里晾满尿垫子,那就是!”访客准确找到小权家。当时小权两口子正在洗尿垫子,大冬天用冷水。来人不解。小权告知,用凉水洗得干净,热水会渍住。
两老人大小便失禁,但小权家没有一点异味。访客临走时说:“我真佩服你们。”
小权抽空就查找护理方面的书籍和老年人健康饮食食谱,存下不少医学书籍以及穴位图、血压计和体温计。一些人说,他可以当“半个大夫”。
天气暖和时,小权把父亲母亲抱到外面,晒晒阳光、换换新鲜空气。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可小权对父母无微不至,十年如一日,成为榜样。镇里谁家子女与老人发生矛盾或婆媳不和,会有人说:“看看人家小权两口子!”
2004年起,父亲常流口水,不再能吞咽和吐痰。小权每天必做事是用吸痰器吸痰,然后用注射器一小口一小口往父亲嗓子里送水。喂饭更繁琐。
父母已老年痴呆,对其他人似乎已陌生。看小权时,他们的目光才格外明亮。凡到过小权家的人,都成为小权夫妇的朋友。小权上课时,学生们听得认真,因为尊敬他。
用孝心慰藉着善行
朱媛媛的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喜欢做好事的老人,用朱媛媛的话说“她见不得人家有难处,看见一只流浪猫被抛弃,也会流泪。”这位山东老太太经常出现在街头巷尾,喜欢“管闲事”,爱好“打抱不平”。作为女儿的朱媛媛,从没嫌母亲没事找事。与之相反,她还全力支持母亲做好事,做母亲坚强的后盾,并以母亲为榜样,自己也加入到“管闲事”的行列中去。
朱媛媛之所以如此支持母亲,原因有两个:一是她和母亲一样都心地善良;二是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朱媛媛从小就很懂事,让父母很省心。小时候住在老家青岛的大院子里,父亲每天早上都要骑自行车送朱媛媛和姐姐去学校上学。因为从家到学校要爬陡坡,姐妹俩又都不会跳车,父亲一次驮不了两个人。于是父亲就送完姐姐再送媛媛。山东半岛的雪下得特别早,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朱媛媛看着父亲的耳朵冻得通红,头发上还挂着雪花,小小年纪的她便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
长大以后,每当母亲上银行将整钱换零钱、上超市买面包火腿肠接着在家煮面条的时候,朱媛媛便知道母亲又要开始行动了:将一沓沓的零钱送到街上乞讨的老大爷手中,以便他们更好地用零钱买食物;将面包火腿肠拿到天桥下穿着破烂行乞的小孩手中,还要监督他们吃完再走;母亲看着风中瑟瑟的小区保安受寒,就煮了热面条送给保安吃。每当这个时候,朱媛媛就会将自己身上的零钱掏出来和母亲一起做这些事。
大学毕业后,朱媛媛将父母接到了北京。在日常生活中,母女经常上演“斗智”的好戏。
朱媛媛在外地拍戏的时候经常会给母亲买几件衣服带回来,当母亲问起价格的时候,她会说得尽量便宜一些,有时甚至要少说一个零。久而久之,母亲就不会相信了,但最终也理解了女儿的良苦用心。母亲去外面办事常挤公交,而朱媛媛就会试用各种方法,让她坐出租车。母亲却和女儿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最后朱媛媛会索要打的发票以验真假,母亲却不知从哪里弄来些废旧发票,朱媛媛一看就知道母亲在糊弄自己,但她又不当场点破。事后,她就缠着母亲,讲自己让她不挤公交是因为她年纪大了,担心她的身体,母亲最后就被女儿的这份孝心说动了。朱媛媛说,自己跟母亲就是朋友般的关系。
有的演员一年到头总是在一直不停息地到处拍戏,而朱媛媛每年最多接拍两三部戏,她说,她要留出几个月的时间给家人,要待在父母的身边,好好地尽孝。
【原文】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1];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2],民无则焉[3],不在于善[4],而皆在于凶德[5];虽得之[6],君子不贵也[7]。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8],行思可乐[9],德义可尊[10],作事可法[1],容止可观[12],进退可度[13],以临[14]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15]。故能成[16]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译文】
“如果做儿子的不爱自己的双亲而去爱其他什么别的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如果做儿子的不尊敬自己的双亲而去尊敬其他什么别的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如果有人用违背道德和违背礼法去教化人民,让人民顺从,那就会是非颠倒;人民将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效法什么。如果不能用善行,带头行孝,教化天下,而用违背道德的手段统治天下,虽然也有可能一时得志,君子也鄙夷不屑,不会赞赏。君子就不是那样的,他们说话,要考虑说的话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被人民称道;他们做事,要考虑行为举止能使人民高兴;他们的道德和品行,要考虑能受到人民的尊敬;他们从事制作或建造,要考虑能成为人民的典范;他们的仪态容貌,要考虑得到人民的称赞;他们的动静进退,要考虑合乎规矩法度。如果君王能够像这样来统领人民,管理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敬畏他,爱戴他;就会以他为榜样,仿效他,学习他。因此,就能够顺利地推行道德教育,使政令顺畅地得到贯彻执行。
【注释】
[1]悖:违背、违逆。
[2]以顺则逆:顺,指君王本应实行教化,使人心顺从向善。逆,指君王实际上反其道而行之,不施善政,不行教化。
[3]则:指行动准则。
[4]在于:怀有。
[5]凶:丑恶的。
[6]得之:一时得逞,居人之上。
[7]贵:认为……可贵。
[8]可道:可以讲。
[9]乐:使……欢乐。
[10]尊:令人尊敬。
[11]法:效法。
[12]容止可观:容止,容貌仪表。可观,可以接受,入眼。
[13]可度:合乎礼法规范。
[14]临:治理。
[15]则而象之:则,取法。象,模仿,效法。
[16]成:成功推行。
【解析】
不通人情的统治者令人感到寒心,如果面对尽善尽孝的行为仍然不通人情,自然无法得到百姓的爱戴与拥护,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温情,自然也就没有了生机,所以明智的统治者都能把握恩威并重的分寸。
典例阐幽
因敬亲而免于坐牢
陆续是东汉初期会稽人。也就是今天苏州一带的人。
陆续在年幼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后来做了会稽郡的户曹吏,这是地方上的小官。掌管地方上的户籍、祭祀和农桑等。当时会稽闹灾荒,太守尹兴让陆续去负责赈济灾民,陆续能够把赈济过的灾民的名字一一报给太守,让尹兴感到很惊奇。后来被扬州刺史辟为别驾从事。但是因为身体原因,过了一段时间,陆续就回到了会稽。
在东汉明帝在位的时候,陆续被卷入了一场皇族的谋反案件。当朝皇帝的弟弟楚王刘英,被人告谋反,最后被逼自杀。朝廷在清理余党的时候,把陆续在内的五百人全部押解到京城洛阳,在严刑拷打下死了大部分,最后留下来的只有陆续等几个人。
陆续的母亲因为牵挂儿子,不远万里从遥远的江苏来到了京城。想见一下儿子,监狱使者不让他们母子相见,也不让陆续知道他的母亲来到了京城。陆续的母亲在客栈做好些饭菜请求看门的狱卒送给陆续吃。陆续见到饭菜后就哭了起来,悲伤不已。使者觉得非常奇怪,就问陆续为何要这样。陆续说道:“母来不得相见,故泣耳。”使者听后非常生气,以为是看门的狱卒将陆续母亲到京城的消息告诉了陆续,打算审问狱卒。陆续知道了使者的意思后就说,我喝了汤之后.知道是母亲做的汤菜,也就知道我的母亲到了京城,并不是狱卒告诉了我什么,我母亲切的肉,是方方正正的,切的葱也是长短一致的,所以,我一看到这饭菜,就知道是我母亲做的,也就知道我的母亲到了京城。使者当即就派人到客栈去核实此事,果然在客栈中找到了陆续的母亲,并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于是,这位使者就暗中夸奖陆续的做人,将这事上奏给了皇帝,明帝就赦免了陆续等人,但规定陆续以后不得出来做官。陆续后来病死在家乡。
古人以为,将肉、葱切得方方正正的,这是礼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说明陆续的母亲在平日里教导陆续做人要懂得尊敬。陆续能够尝一下饭菜,就知道这饭菜出自母亲之手,对着母亲做的饭菜哭泣,也是敬亲的表现。
不孝加重刑罚
《宋书》卷五十四中,记载着一起典型的因不孝而加重刑罚的例子。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安陆应城县(今湖北应城县)人张陵和他的妻子骂自己的母亲,说叫她死了算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母亲,被儿子儿媳一骂,想不开,就真的上吊死了。因为骂母亲而致母亲自杀,当时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要处以死刑;况且,这时正好是皇帝大赦天下,也就是说于情于理,张陵都会被免去责罚,最少罪不至死。然而,当时的孔渊之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认为张陵骂母亲实属不孝,这已经是最大的罪行了。对于不孝的子孙,就要严重处罚,以正风气,不该将其列入赦免的行列;同时量刑的时候就要比照最重的刑罚执行。最后,张陵被处以枭首,他的妻子吴氏因为孩子还小的缘故被免去了死刑。
在北朝北齐时,不孝被列为十恶之首。隋朝正式有了十恶罪名,不孝位列其中。唐朝将不孝罪列在十恶中的第七位,对此,《唐律疏义》中是这样规定的:
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
在明清两代的法律条文中,一字不差地照录唐朝对“不孝”的规定。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不孝”的刑罚最高至死刑。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孝”的重视程度。
短信传递亲情孝心
曹颖是家中的独生女,地地道道的北京女孩儿。进入演艺圈这么多年来,她从未放松过对父母的孝心。除了在物质生活上尽量让父母过得舒心外,曹颖也非常重视对二老的精神赡养。平时她一有时间就会带父母四处走走,拓展眼界,见识各种趣闻。有一年春节她在海南拍戏,没时间回家,曹颖就把父母从北京接到海南,陪他们一起在沙滩上看烟花,吃年夜饭,度过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春节。
曹颖为了和母亲更多的沟通,让妈妈及时知道自己的行踪和近况,特意教会了妈妈怎样发手机短信。平时女儿的近况、心情、随想、照片等第一手资料都会发到母亲手机上,母亲每次收到女儿的信息就像捡到宝贝一样高兴。曹颖也把随时发短信作为孝顺母亲的独特手段,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从没停止过。曹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妈妈放心和哄妈妈开心。母亲原来只会回复一个“的”字给女儿,现在已经可以发“长篇大论”和流行语言了。为了和女儿更好地交流,母亲甚至爱上了发短信。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曹颖就觉得他们就都像小孩子一样需要呵哄。曹颖多次劝说爸爸戒烟,可爸爸已经习惯了几十年的吸烟生活,戒掉谈何容易。为了将吸烟的危害降到最低,曹颖每次从外地演出回来,都会为爸爸带几支烟嘴,这样就可以将吸烟的危害降到最低。曹颖将对父亲的爱凝聚到了最细微处。
曹颖多次担任大型青少年情感节目的主持和评委,每次遇到不孝顺的少年在父母面前出言不逊,曹颖都会站出来替那些父母说话,谴责那些不孝子女,善意地引导他们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曹颖不仅做到了孝顺女儿应该做到的一切,还言传身教,将孝道传统发扬光大,影响了一大批“曹迷”。
【原文】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1]。'”
【译文】
“《诗经》里说:‘善人君子,最讲礼仪;容貌举止,毫无差池。'”
【注释】
[1]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语出《诗经·曹风·鸤鸠篇》。淑,美好,善良。仪,仪表,仪容。忒,差错。
【解析】
孝治的重点是在德行方面;而圣治的重点却是在德威两个方面。德,是内在美的表现;威,是外在美的表现。外在的美德与内在的美德兼而有之,才算是爱敬的全部含义。圣人讲学一点进一步,内外兼修,爱敬并施,自然德教就能顺利完成。
典例阐幽
大白香象
在久远的过去,有两个国王,一是迦尸国王,一是比提醯国王。比提醯王因为拥有一只力大无穷的香象,总是轻而易举地就把迦尸王的军队打败,迦尸国王为了一雪前耻,便对全国下达命令:“若有人能为国王抓来强壮的香象,必定重赏。”
当时,在山里住了一只大白香象,被人发现了,国王立刻派军队上山围捕。这只强壮的大象竟然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温驯的被带回了宫中。国王得到这头珍贵的白香象非常欢喜,为它盖了一个漂亮的屋子,里面铺了非常柔软的毯子,又给它上好的饮食,还请人弹琴给他听,可是香象却始终不愿意进食。
迦尸国王非常着急,亲自来看这头香象,问道:“你为什么不吃东西呢?”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里,年纪又老,眼睛也瞎了,无法自己去找水草来吃,一定饿坏了,只要想到这里,我就难过得吃不下东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养父母,等将来父母老死了,我会主动回来为陛下效命。”
迦尸国王听了深受感动,便放这头香象回到山中,同时颁令,全国皆要孝养、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将处以重罪。
过了几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约回到王宫,迦尸王高兴极了,立刻派它进攻比提醯国。但是,香象却反倒劝国王化干戈为玉帛,并愿意前往比提醯国,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结,使两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孝敬父母,“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银幕里的陈好是观众熟知并喜爱的“万人迷”。生活中的陈好却是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女孩。无论是求学他乡,还是一个人在外工作,笑称自己“运气好”的陈好都从来没有让父母操心过。
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陈好就是同龄中最忙碌的一个。生于工薪阶层的她把学习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打零工挣学费了。接拍广告、电视剧,陈好样样不误,一年辛苦下来,攒下的钱不仅交学费绰绰有余,还把多余的带回家孝敬父母。尽管平时学习、工作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陈好却从来都不忘每周一、三、五晚上在固定的时点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那是当时远在他乡没有亲人在身边的陈好,寄托对父母思念的唯一方式。在电话里,孝顺的陈好每次都是报喜不报忧。学习之余工作的辛苦,陈好从来都没在父母面前提过,父母每次听到的都是女儿在北京的喜讯。这一习惯陈好一直延续到现在。有一年,陈好拍一部戏的时候,高烧39度多,一个人躺在医院里打吊瓶。都说母子连心,就在这个时候母亲打来了电话。躺在病床上的女儿接到母亲的电话,眼泪一下子就涌到了眼眶。为了不让母亲担心,陈好立刻控制了自己激动的情绪,缓和地和母亲说正在拍戏,现在讲话不怎么方便。放下电话,陈好顷刻间泪如雨下。
对于家庭的留恋,陈好从小就特别深刻。除了想尽一切办法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之外,孝顺的女儿更懂得用爱去填充他们的心灵。现在无论工作多忙,陈好都会留下春节的假期和父母一起度过。遇到和工作安排相冲突的时候,她几乎都是选择主动放弃工作。和工作比起来,陈好认为与家人在一起,尽到儿女的责任更重要。毕竟工作机会以后还会有很多,而孝顺父母是不能等待的。每每提及此事,父母的眼睛里都会闪现着骄傲和荣耀的光,这对女儿来说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欣慰。
父母虽然没有带给陈好富裕的家庭,显赫的背景,却给女儿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教育女儿懂得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如今女儿几乎拥有了让人羡慕的一切,而在陈好心中,乐观积极的秉性始终是自己的有益助力,这也是带给自己“好运气”的真正来源。在有些人看来奢华浮躁的演艺圈里,陈好一直不忘父母的教诲,好好拍戏,认真做人,兢兢业业地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父母说,这就是女儿孝敬他们的最好方式。
十一块五毛钱
一天中午,一个捡破烂的妇女,把捡来的破烂送到废品收购站卖掉后,骑着三轮车往回走,经过一条无人的小巷时,从小巷的拐角处,猛地窜出一个歹徒来。这歹徒手里拿着一把刀,他用刀抵住妇女的胸部,凶狠地命令妇女将身上的钱全部交出来。妇女吓傻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歹徒便开始搜身,他从妇女的衣袋里搜出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包着一沓钞票。
歹徒拿着那沓钞票,转身就走。这时,那位妇女反应过来,立即扑上前去,劈手夺下了塑料袋。歹徒用刀对着妇女,作势要捅她,威胁她放手。妇女却双手紧紧地攥住装钱的袋子,死活不松手。
妇女一面死死地护住袋子,一面拼命呼救,呼救声惊动了小巷子里的居民,人们闻声赶来,合力逮住了歹徒。
众人押着歹徒搀着妇女走进了附近的派出所,一位民警接待了他们。审讯时,歹徒对抢劫一事供认不讳。而那位妇女站在那儿直打哆嗦,脸上冷汗直冒。民警便安慰她:“你不必害怕。”妇女回答说:“我好疼,我的手指被他掰断了。”说着抬起右手,人们这才发现,她右手的食指软绵绵地耷拉着。
宁可手指被掰断也不松手放掉钱袋子,可见那钱袋在妇女心中的分量。民警便打开那包着钞票的塑料袋,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那袋子里总共只有十一块五毛钱,全是一毛和两毛的零钞。为十一块五毛钱,一个断了手指,一个沦为罪犯,真是太不值得了。一时,小城哗然。
民警迷惘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十一块五毛钱呢?他决定探个究竟。将妇女送进医院治疗以后,他就尾随在妇女的身后,以期找到答案。
令人惊讶的是,妇女走出医院大门不久,就在一个水果摊儿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挑得那么认真。她用十一块五毛钱买了一个梨子、一个桃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节甘蔗、一串葡萄,凡是水果摊儿上有的水果,她每样都挑一个,直到将十一块五毛钱花得一分不剩。
民警吃惊地张大了嘴巴:不惜牺牲一根手指保住的十一块五毛钱,竟是为了买一点水果尝尝?
妇女提了水果,径直出了城,来到郊外的公墓。民警发现,妇女走到一个僻静处,那里有一座新墓。妇女在新墓前伫立良久,脸上似乎有了欣慰的笑意。然后她将袋子倚着墓碑,喃喃自语:“儿啊,妈妈对不起你。妈没本事,没办法治好你的病,竟让你刚13岁时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还记得吗?你临去的时候,妈问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说,你从来没吃过完好的水果,要是能吃一个好水果该多好呀。妈愧对你呀,竟连你最后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为了给你治病,家里已经连买一个水果的钱都没有了。孩子,妈妈昨天终于将为你治病借下的债都还清了。妈今天又挣了十一块五毛钱,孩子,妈可以买到水果了,你看,有橘子、有梨、有苹果,还有香蕉·……都是好的,都是妈花钱给你买的完好的水果,一点都没烂,妈一个一个仔细挑过的,你吃吧,孩子,你尝尝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