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名句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名句的诞生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1。幽葩2细萼,小园低槛,壅培3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4,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晁补之·水龙吟

完全读懂名句

1、驰骤:骑马疾奔。2、幽葩:清幽的花朵。3、壅培:把土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4、风味:风度、风采。

我问春天,你何苦这样匆匆忙忙?带着风,伴着雨,如同快马奔驰一般。幽雅的花朵,纤细的花萼,开在小园低矮的栏杆旁,泥土还没有培封好。风雨一来就把繁茂的红花全都吹跑打落;它所占得的春光还不如杨柳长久。料想春天是永远不会老的,可人们在愁春天老去,而这种愁绪,也只是人世间才有。

世间失意的春恨十常八九,每见风雨催花,怎忍轻易辜负,入口的芳醇美酒。哪知原来是,桃花由于结子才零落,并非为了春去而消瘦。世上功名无成,老来风操未就,已到春归时候。纵然痛饮美酒,依旧像昔日狂歌,那豪情却难依旧。

词人背景小常识

据说晁补之(公元1053—1110年)在17岁的时候,就拿着自己写的文章《七述》去拜见苏轼,苏轼看完,叹气说道:“吾可以阁笔!”(搁笔不作之意),自此晁补之就成为苏门弟子。

一般认为晁补之的诗词风格是最能承继苏轼磊落豪放的词风,而晁补之也天资聪颖、学习力强。晁补之既然身为苏门四学士的一员,但很悲哀也很讽刺的,他也常常四处流浪、颠沛流离(即被贬谪);被贬之后,他开始大量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他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例如,第一次被贬遇赦北归,有词曰:“饮罢一帆东,去入楚江寒雨​‍‌‍​‍‌‍‌‍​‍​‍‌‍​‍‌‍​‍​‍‌‍​‍‌​‍​‍​‍‌‍​‍​‍​‍‌‍‌‍‌‍‌‍​‍‌‍​‍​​‍​‍​‍​‍​‍​‍​‍‌‍​‍‌‍​‍‌‍‌‍‌‍​。无绪,无绪。今夜秦淮泊处。”(《宴桃源》)而一贬再贬时:“不会使君匆匆至,又作匆匆去计。”(《惜分飞》)最后一次被贬时,他已经彻底对官场死心,立志要过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东里催锄,西邻助饷,相戒清晨去。”(《永遇乐》)在这段期间,他拼命写词,写在东皋的隐居之乐、写耕作之乐、写人事之乐、写消夏之乐、写宴饮之乐等,已经如同他的老师一样,拋弃悲情,寄情于洁身自好的生活,悠然忘机。心胸之豁达坦荡,直逼东坡。

名句的故事

一般认为晁补之颇得苏东坡真传,他的词比较大气,不作“艳语”。究竟大气的惜春词是长什么样子?且让我们仔细看来。

首先,诗人对着春天说话:“春啊,春啊,你为什么总是来匆匆、去匆匆?”然而花园里的矮栏杆中,“壅培未就”的嫩朵小花,也是来匆匆、去匆匆;春花易谢,春柳不凋,春总是有事情发生的季节。

但是春怎么会老呢?春怎么会有愁呢?原来是“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意思是说春本不老,春不知愁,真正有愁的是人,只有人才会动不动就伤春惜春、伤春悲秋,会因为担心春老而发愁。“愁只是、人间有”算是词人对于人类之多愁善感的自嘲自解吧,即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般词人,尤其宋词,在描写伤春题材时多是抒情重于说理。很少人会回过头来探讨伤春的主观因素。因此,一般评论认为晁补之的春叹,抒情融以说理,理性多于感情,在惜春词中算是独具一格。而晁补之写这词时,应该已经处于被贬官之后,因此也有对人生春天之反省的弦外之音在内。

历久弥新说名句

“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岁月如流,年华易老,不老的还是那陌头杨柳,它时时惹动诗人们的万般思绪。杨柳走进诗词,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使杨柳传情。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诗人又是一种情感的动物,因此常常把满腔的幽怨发泄到杨柳身上。如唐代诗人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

不过杨柳最常替诗人们传递的情,是什么情呢?答案是离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欧阳修·《玉楼春》),“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秦观·《江城子》),这个例子恐怕可以一直举下去,不过天下千树万树究竟为什么人独钟杨柳?据说“折柳送别”的习俗,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最后以一首近代抒情诗人徐志摩描写英国康桥柳树的诗作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看完那么多有关柳树的优美词句,现在的你是否也爱上柳树了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