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女儿的焦愁与拯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经·鄘风·载驰》)

我们似乎很难相信,眼前这首元气淋漓、充满悲情与豪气的诗歌竟是书写于两千多年前的宫闱女子之手。它的出现,使中国文学从其源头处就打破了男性士大夫们独自吟唱的垄断局面,从而为曲折漫长的女性文学史赢得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良好开局。这首诗的作者——许穆夫人,她在诗中所散发出来的对于故国安危存亡的关切与悲愁,对故土乡野的眷恋与柔情,尤其是她在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寻常女子的果敢与刚毅、睿智与自信,不仅使她成为春秋政治舞台上闪亮一时的明珠,也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光辉闪耀的女性作家。

许穆夫人,卫宣姜与公子昭伯的女儿,嫁与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卫国为狄人所灭,宋桓公将卫国遗民迁至漕邑,并立许穆夫人之兄申为戴公。戴公卒,其弟文公即位。女诗人获悉故国倾覆,遂于次年春夏之交,驱驰奔往漕邑吊唁。

把整首诗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史料结合起来看,我们发现,许穆夫人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身份,似乎更倾向于是卫国的女儿,而非许国的夫人。她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政治事件中的表现,使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春秋时期存在的一种于后人而言颇为费解的现象,即春秋时期的贵族女性,在父与夫、父国与夫国处于政治对抗状态或者利益互相冲突时,她们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在父亲而非丈夫那一边。《仪礼》“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训诫在她们身上似乎丝毫不起作用。许穆夫人在父国与夫国之间的抉择,在春秋时期的贵族女性中并非个例。《左传》桓公十五年载,郑国大夫祭仲专权,郑国国君心存担忧,于是暗命祭仲的女婿雍纠对其行刺。雍纠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雍姬知道丈夫的谋杀计划后,到底是站在父亲一边还是站在丈夫一边,她内心满怀疑虑,于是向母亲请教。母亲告诉她,人人都可以做丈夫,而生父却只有一人。于是她将丈夫的谋杀计划告诉了父亲,最终导致丈夫雍纠被杀身亡。对于雍姬来说,父和夫二者之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面对两难抉择,虽然内心也曾纠结,但在母亲的劝说下,最终还是站在了父亲一边。

另如,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秦晋交战,秦穆公俘获了晋国国君晋惠公夷吾——穆姬的兄弟。穆姬获悉后,带着众儿女穿戴丧服,摆出以死相抗的架势逼迫秦穆公释放晋惠公。迫于无奈,最终秦穆公释放了晋惠公。再如,秦穆公的女儿文嬴嫁与晋文公为妻,生晋襄公。鲁僖公三十三年秦晋殽之战,秦国损失惨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也被晋国俘获。文嬴向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帅,说他们是构成秦、晋二君间隙的罪魁,应让他们回到秦国去接受惩罚。襄公即释放了秦国三帅。先轸得知,责备襄公处置失当。襄公又命阳处父去追击,秦三帅已登舟渡河。三帅回到秦国,穆公不但没有加罪,反而更加重用,使专任军事。文嬴虽然身在晋国,并为一国国君之嫡母,但她在两国角逐的关键时刻,施计释放被俘获的三员故国将领,最终还是站在了父国秦国的立场上。

许穆夫人的选择,与上述几位贵族女性无甚不同。卫国为狄人所灭,许穆夫人冲破阻挠回到故国,这事看似与许国无关,实际上是将许国也拉入到列国纷争当中。而在春秋列国争雄称霸的历史舞台上,许国始终是一个不起眼的微弱国家,又处于晋国和楚国的夹缝中,动辄得咎。一旦卷入列国纷争,这个弱小的国家将无力应付。所以,许穆夫人的回归,实际上将许国带入了一场潜在的危险之中。

对于春秋时期的贵族女性而言,婚姻大多与爱情无关,只不过是政治结盟、利益交换的手段。她们出嫁以后,丈夫又常是倚红偎翠,眠花宿柳,在新的宫廷中,她们只不过是丈夫眼中的“之一”,而非唯一。在后宫争宠、立储的激烈斗争中,能够给予她们最强有力支持和帮助的,往往是她们的父国。既然婚姻的本质对她们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交易,那么,在婚后的生活中她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继续维护父国的利益。许穆夫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有这样清醒的自觉。据《列女传·仁智篇》载:“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言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将许穆夫人嫁给许国的,应是卫惠公而非卫懿公,《列女传》所记有误。许穆夫人未嫁之时,许、齐两国同时来求亲。她细细分析了齐、许两国的形势,认为应将自己嫁到齐国而非许国,理由就是嫁到齐国将来对卫国有利。这就是她选择婚姻的出发点。所以,十几年后,当她听闻卫国危亡而不顾一切地回国力图挽救时,就不难理解她的这一选择了。

没有资料表明,许穆夫人与许穆公的感情是否凉薄,使她毫不顾惜许国的安危而回到卫国;也没有资料表明,许穆夫人与故国父母兄弟之间是否情深意笃,使她为故国的安危而不顾一切。她生在充满丑闻和逸闻的卫国宫廷,母亲是声名狼藉的宣姜。起初,宣姜貌美,聘与卫国世子伋为妻。但伋子的父亲卫宣公觊觎宣姜之美色,便将伋子支走,在淇水上建立新台,迎娶宣姜,立为自己的夫人。卫宣公死后,她又在齐人的撮合下与卫宣公的庶长子昭伯结合,生下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和许穆夫人。也就是说,许穆夫人是其母宣姜与其晚辈昭伯结合之后所生的众子女之一。对于这样一种出身,不知道年少时期的许穆夫人是否曾经感到过尴尬和憎恶。这样的出身和成长环境,使后人难免会对她对于卫国的感情产生怀疑。但是,我们的怀疑似乎是多余的。母亲宣姜生活上的放纵,并不意味着对子女们的情感缺失。许穆夫人天生就是卫国的女儿,她用自己最饱满的生命热情深爱着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执着地眷恋着故国的田野、河流还有子民。她是卫国晴空中飘翔着的一只风筝,即使飞舞在远方,线也牵在故国人的手中。

《载驰》一诗,笼罩着浓郁的悲愁情绪。它让我们看到,当一个对于祖国饱含深情的人被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促时,内心是多么的峻急与焦灼。

朱熹集传》在解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时曰:“(许穆夫人)闵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既已嫁与许国,那么许国与卫国即是姻国,姻国之间本该同恶相恤,然而,卫国覆亡,许国却袖手旁观。许穆夫人的救国计划,不仅得不到许国宫廷的理解和支持,反而遭到了他们的严厉反对。“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当她载驰载驱、快马加鞭地疾行在返乡的途中时,许国的大夫们也正马不停蹄地在后面追赶着她,意图将她拦下。这时候,她的内心不再仅仅是哀愁,而是比哀愁更加浓烈的悲愤和哀痛。她说:“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又说:“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许、卫两国既是姻亲,许小卫大,那么卫国将会一直是许国背后最强有力的支持国和保护国。如今卫国一时遭难,为狄人所败,但并不一定会彻底灭国。宋国国君宋桓公——许穆夫人的姐夫,已经将卫国宫室迁至漕邑,国君尚在,将来未必没有复国的机会。卫国一时落难,许国为何不能施以援手?更进一步想,许国如今袖手旁观,将来卫国一旦复国,它又将如何面对卫国呢?她不明白的是,这群从小就接受贵族教育和政治训练的许国大夫们,为何没有这种远见,目光如此短浅。她为他们的自而失望,更为他们的鄙陋而悲哀。

从另一个层面讲,在故国危亡之际,本是同胞姐妹,嫁与宋国国君的姐姐宋桓夫人能够敦促她的丈夫宋桓公对卫国施以援手,将卫国宫室迁至漕邑,而她的丈夫以及夫国的大夫们却做不到;当她对他们失望至极,打算只身一人回国救亡时,他们反而竭力阻挠。或许在那个时刻,许穆夫人感受到了来自夫国的耻辱,也从姐姐宋桓夫人那里间接感受到了自己所要承担的挽救故国的重大责任。

而卫国内部似乎也不能让许穆夫人安心。卫国几代国君均是堕落无能之辈。母亲的第一任丈夫也就是自己的祖父卫宣公,上烝下报,淫纵不检,将卫国宫廷带入了无尽的丑闻和动乱之中。嗣君卫惠公朔是许穆夫人的同母异父兄,他伙同母亲宣姜害死公子伋与公子寿,即位四年即遭国人驱逐,逃奔到齐国。而堂兄卫懿公更是好鹤误国,不成体统,当时的卫国就是葬送在这位好鹤的卫懿公的手中。《左传》闵公二年载: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面对这样的国内形势,许穆夫人只能独自扛起力挽故国之将倾的大任。她是孤独地一个人在战斗,“同仇敌忾”“患难与共”“抗敌御辱”……这样的词,在她那里是那样的空无,无法触摸,没有任何质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当她被无尽的忧愁裹挟住无以排遣时,她暂且停下前进的脚步,采摘起路边的贝母草。然而,贝母草真的能缓解她的忧愁吗?与其说她相信贝母草能为人解忧,倒不如说路边的青青绿草勾起了她童年淇水边的美好记忆。作为女子,她并不避讳说自己多愁,她坦然承认“女子善怀”,然而这“善怀”中却有自己的坚持和信念。而且,她相信自己的这份坚持和信念并不比男子来得短浅,值得她用行动来兑现。

她不是一个仅仅耽溺于想法而缺乏行动能力的人。自故国覆亡的消息传入她耳际的那一刻起,强烈的担当与拯救意识就攫取了她。她驾起马车,推开许国那滞重的大门,当哒哒的马蹄声响起的时候,驰烟驿路,将许国的大夫们甩在身后,独自奔向遥远的故乡。然而故乡已不再是熟悉的故乡,故乡已覆亡,故人已迁移到不熟悉的远方。她不能容忍故国不再有童年的模样,不能容忍故国的乡人们被迫停留在不熟悉的地方,因此,她必须付出努力,付诸行动。

然而,到哪里才能寻求到帮助呢?“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不是西方遥远的晋国,也不是南方遥远的楚国,她能想到的唯一的国家就是齐国——那是母亲宣姜的故国。卫国与齐国数度联姻,关系至为密切,而当时的齐国又在舅父齐桓公的治理下成为中原当之无愧的强国。他任用管仲为相,举贤授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使国富民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而且齐国对于卫国的内政,一向干预甚多。卫宣公去世后的诸子之争中,卫惠公被驱逐八年之后,齐襄公率诸侯伐卫,护送卫惠公回国;卫戴公去世后,其弟燬又在齐桓公的帮助下登上王位,是为卫文公;许穆夫人的父亲公子昭伯也是在齐人的强迫下与宣姜结合。卫国内政的背后,总有齐国无形的手在幕后操控。在这种情况下,许穆夫人毫不犹豫地来到了齐国。《左传》闵公二年记载,许穆夫人来到齐国见到齐侯后,赋诗言志,当时就赋了《载驰》这首诗。《载驰》当是她到达齐国之前就已经写好的了。齐桓公听了许穆夫人赋《载驰》以后,对于她的来意当然心知肚明,于是命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戍守曹邑,并送给卫文公车马、祭服、牛羊豕鸡狗、门材等,送给许穆夫人马车与重锦。在齐桓公的武力干涉下,卫国社稷得以保存。之后经历春秋两百多年的诸侯争霸,又经历了战国两百多年的列国争雄,竟奇迹般地一直撑到秦始皇灭六国。直至秦二世贬卫君角为庶人,卫国这个从西周一直延续到秦的国家才算是寿终正寝了。卫国在懿、戴二公之间的这场政治灾难,之所以能够有惊无险,不能说没有许穆夫人的功劳。

与男性士大夫们的政治权谋不同,许穆夫人呈现于人们面前的不是无止境的权力欲望,而是不容自己推脱的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自由意志。她主观上表现出来的对故国的深刻忧虑,在行动上对于拯救故国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使她在男权社会里有力地承担起本属于男性士大夫们的社稷之思和家国之念。同时,也与后世众多女诗人闺阁之中的凄凄惨惨戚戚不同,她超越了女性个体对于“小我”的单薄悲吟,所发出的是超越了性别界限的以拯救故国为己任的“大我”的浑厚之音。这位融柔情与刚毅于一体的女性,我能想象她昂首屹立、慨当以慷的姿态。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载驰》,足以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光辉闪耀的人物。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