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从封建帝王到民间女子的诗都爱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毛泽东从封建帝王到民间女子的诗都爱读

曹操是毛泽东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称赞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是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中崛起的,史书记载他“少机警,有权素”‍‌‍‍‌‍‌‍‍‍‌‍‍‌‍‍‍‌‍‍‌‍‍‍‌‍‍‍‍‌‍‌‍‌‍‌‍‍‌‍‍‍‍‍‍‍‍‍‌‍‍‌‍‍‌‍‌‍‌‍。这是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旧史学家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随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普遍流传和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脸谱化,曹操被视为“旷世奸雄”,已成为我国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事。毛泽东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他对身边工作的同志说: “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另一次在北戴河,他又说: “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土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毛泽东爱读裴松之注、卢弼集解的《三国志》,对其中《魏书·武帝纪》、 《魏书·文帝纪》、《魏书·刘表传》有关曹操部分,作了不少圈画和批注,肯定曹操的武功和政治眼光,及其采取的诸多政策。

毛泽东读李白的《望鹦鹉洲悲祢衡》一诗中“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时,表示李白的这首诗既肯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又指出他轻视祢衡的失误,对曹操的这种评价就比较合乎实际。祢衡是东汉人,狂傲而有才气,曹操没有重视这一人才反而侮辱他,被祢衡大骂,祢衡后为黄祖所杀。鹦鹉洲相传是祢衡在此作赋的地方。1927年鲁迅写蠅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说: “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读到鲁迅此文中上述论述时,用粗重的红铅笔画下着重线,表示他与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相同的。李白、鲁迅和毛泽东对曹操有着英雄所见略同的看法,不是无根据的。

曹操酷爱文学,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毛泽东从诗词创作上,也很喜爱曹操那些反映当时现实,表现自己雄心壮志和政治上积极进取精神的作品。

故居藏书里有四种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其中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 《土不同》、 《龟虽寿》、《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诗,毛泽东都多次圈画过,大多数诗的标题前画着圈,诗中密密圈画。在一本《古诗源》中的“武帝”旁,毛泽东用红铅笔画着两条粗线, “武帝”下编者注释: “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沈雄俊爽,时露霸气。”毛泽东对此圈点断句。在短歌行》的标题前有红、蓝两种笔迹画的圈记,全诗作了圈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谯,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诗句旁,毛泽东都加了密圈。对这首以求贤若渴为主题,以比、兴手法写成的四言诗,毛泽东是很爱读的‍‌‍‍‌‍‌‍‍‍‌‍‍‌‍‍‍‌‍‍‌‍‍‍‌‍‍‍‍‌‍‌‍‌‍‌‍‍‌‍‍‍‍‍‍‍‍‍‌‍‍‌‍‍‌‍‌‍‌‍。

毛泽东爱读《观沧海》和《龟虽寿》这两首诗,不仅反复读,多次圈画,还用他那龙飞凤舞的草体手书全诗。曹操的《观沧海》借景抒情,写出了大海的宽阔和雄伟,隐喻着自己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被誉为“有吞吐宇宙气象”。全诗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在好几部书里圈画过这首诗。1954年春夏之际在北戴河,毛泽东每当游泳归来或夜间工作疲劳后在沙滩散步时,总是遥望大海,口中不停地背诵吟哦这首诗。那些日子,他常看《古诗源》,还让人找来地图,一边查找一边说: “曹操是来过这里的。” “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不久,毛泽东写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词中对曹操这一碣石遗篇念念不忘,发思古之幽情,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其中“萧瑟秋风”即从《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点化而出。毛泽东写作这首词时还说:“南唐后主李煜也写过《浪淘沙》。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情绪伤感。”他不喜欢。他说,他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愤,是真男子,大手笔。有一次他在与子女谈论诗词时说: “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1961年,他在给胡乔木的一封信中,引用《龟虽寿》中“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两句诗,说: “此诗宜读。”这两句诗有不信天命,自己掌握命运的朴素唯物论,毛泽东很为欣赏。在读二十四史《南史·僧虔传》所写的批注中,也引用过它。

曹操不仅自己是位“了不起的诗人”,他和他的儿子、著名诗人曹丕、曹植聚集了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形成被文学史上称作黄金时代的建安文学。这一时期各种文体都得到发展,尤其是诗歌,五言诗从这时开始兴盛,七言诗也在这时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爱读曹操的诗,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吸引他的,恐怕还在于曹操的诗“直抒胸臆,豁达通脱”。按鲁迅评价曹操的解释:“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什么便说什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这两段话载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毛泽东读后对此都重笔画有着重线,天头上画有大圈。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他对曹操的关注所在。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出身寒微,在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推翻了秦始皇开创的秦氏王朝之后,刘邦起兵沛县,任用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等一批有勇有谋的将领谋士,转战南北,最后取得全国统一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毛泽东肯定“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1962年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民主集中制时,毛泽东要求党内干部在决策问题时,要善于、认真、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要“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

毛泽东对刘邦的《大风歌》给予较高评价。《大风歌》的歌词为: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即帝位后,昔日的功臣淮阴侯韩信,淮南王黥布等异姓王发生叛乱,他亲往征讨后,回归故里沛县,与故乡父老子弟饮酒后即席作歌。《大风歌》的歌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它却唱出这位开国皇帝的心态:既流露出英雄际会风云的豪迈之情,又流露出失去患难与共的良将,无所倚傍的空虚感;还流露出求贤若渴的追求。全诗思想感情豪迈,很有气势。毛泽东在和人谈起这首诗时说: “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并认为汉高祖没有读过几天书,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很不容易。

随着毛泽东圈画的诗词读下去,可以发现,他赏识民间女子写的诗词,并不亚于赏识魏武帝、汉高祖等封建帝王的诗词。

在《占诗源》里,毛泽东对苏伯玉妻写的《盘中诗》有多次圈画。这首诗为: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知四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放在卧室里的一本《古诗源》中,毛泽东对这首诗全部加了圈点。诗末编者的注释除圈点外,对“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此深于情”处画着曲线;在“用意忠厚,千秋绝调”处画着曲线;句末连画三个圈圈。天头上批注: “熟读”,且推荐给别人看。在另一本《古诗源》中,作者“苏伯玉妻”旁,画着红、蓝两色的着重线,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盘中诗》的标题旁画着曲线,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全诗都用蓝铅笔画着曲线。“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四句诗旁,除蓝铅笔画的曲线外,又用红铅笔加了直线。诗末的编者注释中“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此深于情”旁,也用红笔画了着重线。

苏伯玉是个小官吏,晋人,长期客居蜀地。他在长安的妻子十分想念他,作《盘中诗》倾诉衷情。 《盘中诗》是写于盘中,委曲旋转成文而命名,构思很奇巧。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写出一个少妇对久别不归的丈夫那种无限的思念和痛苦的期待。作者坦诚地表达自己对丈夫德行的敬爱,对爱情的忠贞,叙述由于丈夫久久不归引起的疑虑和抱怨。全诗感情热烈真挚,构思曲折跌宕,波澜起伏,全无平铺直述之笔,读起来感人至深。作者是位小女子,姓甚名谁,何方人士,在历史卷册上均未留下任何记录,而她的诗作,却被誉为“千古文人,无此妙作”,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从圈画上看,毛泽东对这首诗最少读过三遍,他的批注和密密麻麻的圈画告诉我们,他对这首诗是很欣赏的。

《古诗源》里另有一首汉乐府歌辞《上邪》,这是一首以女性身份表达坚贞爱情的诗。全诗写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连画了三个圈;标题旁,画有着重线;开头和结尾的几句旁画着曲线;全诗每句都加了圈。在“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句的旁边,分别标着“1、2、3、4、5”的数字,明确作者是用了五种违反自然的现象,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决心。毛泽东对此读得非常认真仔细。1962年夏天,毛泽东给在外地养病的儿媳邵华写信,鼓励她安心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信中提到《上邪》一诗,要她多读。

蔡琰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兼文学家蔡邕之女,她能诗善文,“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还擅长书法,是有名的才女。蔡琰初嫁丧夫,董卓之乱时,为乱军所掳,流落南匈奴,做了左贤王的妻子,在胡生活了十二年,生有二子。曹操与蔡邕友善,后用重金赎回蔡琰,蔡琰在曹操安排下,再嫁给陈留董祀。 《悲愤诗》是蔡琰悲惨身世的自述,诗中叙述了她从战乱中为胡人所掳,到归汉时的母子别离,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各种悲苦折磨,笔端饱含血泪。全诗写得情真意切,凄楚动人。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大圈套小圈,标题后连画了三个小圈,表示了对这首诗的重视。对这首诗的最后几句: “……竭心自勉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每句都画着圈,诗旁加了密圈;天头上也画着一个大圈套小圈的标记。还将此诗批送给别人阅读。对诗末编者的注释: “……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砂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由情深也”等句旁都画着曲线。毛泽东对注释中评价这首诗的圈画,无疑是表示肯定的一种态度。对另一本《古诗源》中的这首诗,以及蔡琰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毛泽东也有圈点。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凝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凄婉哀怨,其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千古绝唱,刻画出一位旧社会多情多才多艺的女性,新婚不久,怀念远游的丈夫那种无助而幽怨的形象,感人至深。毛泽东对这一首词的喜爱,表现在藏书中,凡载有这首词的集本,都留有他老人家圈画的手迹。

李清照,南宋人。她出身于一个仕宦文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擅长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女词人、文学家、艺术家。她与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深笃。后来赵明诚在金兵进犯的战乱中病死,她辗转飘流于江浙一带,在嗟叹凄苦中过着“飘流遂与流人伍”的艰难生活,晚境极为悲凉。李清照的作品,前期多写闺中生活,后期转为抒发对国家兴亡之感慨,有爱国词人之称。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题八咏楼》就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从魏武帝曹操、汉高祖刘邦这些封建社会最高的统治者,到苏伯玉妻、蔡琰、李清照这些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各不相同,诗的风格也不一致,但他们诗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反映了一种真实的思想感情。

《毛诗序》说: “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表达真情实感,以情动人,这是诗的灵魂。不倾注诗人真实感情的诗是苍白的,缺乏生命力的,无法打动人心的。毛泽东对上述诗词的批注、圈画、议论,都是着眼于一个“真”字。无论是封建帝王高亢、浑厚、很有气魄的最强音,还是柔弱女性受压制、遭摧残的痛苦呻吟、哀怨的悲诉,都是他们的心声,质朴而不矫情。这些诗打动着古今千百万读者的心,也同样打动着毛泽东的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