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古已有之,至盛唐时蔚为壮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好奇的个性相应和,使他们的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或沉雄浑厚,或神奇瑰丽,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慷慨悲壮之美。
高适(704-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莜县(今河北景县)。他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其后,他寓居宋中近十年,很是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因有人举荐,他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彭、蜀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颇多伤不遇的悲慨,其《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说:“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樽酒,翻作满堂悲。”在《宋中十首》里,他对历史上梁孝王广揽人才之事的不再感慨不已,吟唱道:“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高适诗中颇多这种寓壮气于苍凉之中的慷慨悲歌,如《古大梁行》:“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又《送蔡山人》:“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雄心。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的情状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写得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朴和浑厚骨力取胜。
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几分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特别是他被哥舒翰聘用、入河西幕府后,精神很振奋,其《送李侍御赴安西》诗云:“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写得极粗犷豪放。在《塞下曲》中,他描绘了从戎征战时“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的壮观场面后,直言道: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这种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其诗歌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不过,战争的艰苦往往超出想象,也是诗人能冷静感受到的,如《武威作二首》其一:“匈奴终不灭,塞下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故慷慨激昂中亦时见悲凉。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称赞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高适作诗以质实的古体见长,近体律诗佳作不多,但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再如《塞上听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样的诗,若没有亲临边塞的生活体验,是不容易写出来的。
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中,与高适一样有入幕经历而诗风相近的是岑参。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高、岑并称始于此。后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一个没落了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荣了。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等结交唱和。天宝十三载(754),他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后至灵武,经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又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因蜀中兵乱,两年后方赴任。次年即罢官,流寓成都,卒于客舍。
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与高适一样,他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时逢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都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著名将领,为当时的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的捷径。岑参在《送郭乂杂言》中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其《银山碛西馆》又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也是岑参不满于在内地的卑官任上虚度时日,而慷慨从军的主要思想动机。岑参第一次出塞就写了不少边塞诗,如《过燕支寄杜位》、《碛中作》、《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但不知什么原因,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录作品的时间下限是天宝十二载(753),其中收有高适的《燕歌行》、《营州歌》、《塞上闻笛》等边塞诗,而所录岑参的七首作品里无一首边塞诗。但殷璠指出:“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卷上)。岑参诗歌创作的这种特点,在他第二次出塞的诗作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再次出塞,给岑参提供了成为边塞诗大师的机会。他这次入幕的幕主封常清,是其第一次出塞时的幕友,上下和同僚的关系都很融洽。尽管边塞生活比较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岑参的心情却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昔日幕友的成功,对他也是一种激励。他这一时期所写的诗,多为献给封常清的颂扬之作,以及幕友间的道别之作,思想性并不强,但却都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因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此意象在作者第一次出塞时写的诗里就出现过,但均为写实,如《登凉州尹台寺》:“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而此次所写纯属雪花变梨花的错觉。此一错觉印象,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在这一时期,岑参还写出了一系列内容广泛的优秀边塞诗。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唯有青青松树枝。
《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这些作品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在艺术表现上,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的(《轮台歌》)、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行》),视所写内容而定。其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
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客居遥远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虽只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却道出人人胸臆中语,遂成为客中绝唱。反映了诗人感情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余首。尤其是后一次出塞,他写出了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高适,无愧于高、岑并称的荣誉。
与高适、岑参诗风相近的诗人有王之涣、陶翰等。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绛县)人,曾寓居蓟门,故被称为蓟门人。他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其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后折节攻文,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遭诬构而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交谒名公。开元末复出仕,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开元中,他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三人齐名。
王之涣仅存六首诗,有两首尤为著名。一首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境壮阔雄浑,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比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显气势昂扬。另一首为《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深情蕴藉,意沉调响,于壮观中寓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其沉雄浑厚的风格与高适诗相近。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但黄河距凉州甚远,似无关涉,故有的传本第一句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由此引起后人的无数争论。
陶翰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生卒年不详,他于开元十八年(730)登进士第,次年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华阴丞,至天宝中,入朝任大理评事等,官至礼部员外郎。他作诗以五言为主,写了一些边塞诗,多古意苍劲的悲壮风格。如《出萧关怀古》中的“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怆矣苦寒奏,怀哉式微篇。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再如《古塞下曲》:
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日落沙尘昏,背河更一战。辟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
用古调抒写身经百战的将士不获封赏的悲慨,明显带有受传统征戍诗影响的痕迹,未入幕到过边塞的诗人写作边塞题材时常常如此。其作品的现实内涵和艺术创意,自然不能与高适、岑参等亲临沙场的诗人的作品相比;但在慷慨悲壮的诗歌风格方面,确有一些相近的地方,同为盛唐之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