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移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移就

[定义] 把本来适合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性状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移用、移状、迁德。特点是:将描写人的感情、感受如寂寞、忧郁等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用来描写乙事物,形成一种超常组合。

[例释] 根据移就的方式,可分为3类:

(1)移人就物。把描写人的感情或性状的词语用来描写非人或无生命的物体(包括人体自身的部分),使其带上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体验。

例1:寂寞的小屋孤零零地站在尘土飞扬的路边。

例2:节日的庆典上,千万只快乐的气球飞上了蓝蓝的天空。

例3: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鲁迅《铸剑》)

例1在“小屋”中注入人的寂寞情绪,使人及其所居住地环境都笼罩着孤独伤感的情绪。例2将人们的快乐心情移用到“气球”上,仿佛气球是因为快乐而飞上天空,渲染了节日欢乐的气氛。例3中“悲惨”是铸剑者的生活、处境、命运的真实写照,用它来写人体面部的皱纹,使“皱纹”也沾染了愁苦的情绪色彩。

(2)移物就人。把描写事物的词语用来描写人的情感或行为,使人的情感、行为带上相关事物的声色形态。

例4:闲暇的时候,她总是沉浸在粉红的回忆中。

例5:丰收的季节里,农民的脸上洋溢着金灿灿的笑容。

例4“粉红”是事物暖色调,用来写人的回忆,使“回忆”具有了温暖美好的色彩,唤起人的幸福感和甜蜜感。例5“金灿灿”是秋季农作物成熟后的颜色,移用来写人的笑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农民获得大丰收后的喜悦情态。

(3)移情感入行为。把描写人的情感的词语用来描写人的动作行为,使外在行为带上内在的情感。

例6:又一阵残暴的脚步声,震动着魔窟,渐渐近了,就在窗前经过。(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残暴”是人的性格特征,移用来修饰“脚步声”,仿佛从脚步声里都能感觉到反动派的凶残,这就增添了集中营阴森恐怖的气氛,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和暴虐。

[辨析1] 移就与变文。见“变文”条。

[辨析2] 移就与拟人。两者都含有使物带上人的情感的特点。区别是:

(1)移就虽然把描写人的情感的词语用来写物,但不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表面上写物,实际上写人;拟人则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写的就是物。

(2)移就的词语多是描写性的,用来修饰人或物,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拟人的词语多是陈述性的,用来陈述某一对象,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如“小草笑弯了腰”就是对小草情状作拟人化的表达。

[辨析3] 移就与拈连。两者都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于乙事物上,造成超常组合。区别是:

(1)移就的词语所关涉的甲乙两个事物只有乙事物出现,甲事物处于潜隐状态,存在于读者的心中;而拈连的词语所关涉的甲乙两个事物在话语流中均出现。

(2)移就的词语只出现一次;而拈连的词语在话语流中一般出现两次,即使在略式拈连中拈连词语的本体不出现,但它所关涉的事物一定要出现。

(3)移就的词语多是用来表示人的情感、思想、观念、感受等方面的形容词,是描写性、修饰性的;拈连的词语大多是动词,叙述性的。因此,前者是定中(定语和中心语)超常组合,后者是动宾超常组合。

[辨析4] 移就与通感。两者都含有词语的移用现象。区别是:

(1)移就是把适合描写某一对象的词语用于描写另一种对象,重在词语描写对象范围的交换;通感是把本来陈述某一感官感觉的词语用于陈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重在词语所属感觉之间的融通。

(2)移就多是修饰性的,用写人的词语来写物,或用写物的词语来写人;通感多是陈述性的,用一种感觉陈述说明另一种感觉。

[辨析5] 移就与移情。见“移情”条。

[辨析6] 移就与异类。见“异类”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