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跳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跳脱

[定义] 表达中话没说完就被中断了,或就此打住,或转而言他,造成语意不畅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断续。

在一定语境里,由于语路突然跳开或者说话人的心理变化等因素,使得语义滞涩脱落,话语不能正常表达,因此,跳脱给人有含蓄、急转、突发等表达效果。

[例释] 跳脱通常分为急收、岔断、突接三类。

(1)急收。话到半途中断,或欲言又止,不再说下去;或抛开先言,改说别的了,叫人揣测言外之意。

例1: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过来了。三个才见了不及说话,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曹雪芹《红楼梦》)

例2:杨亮也不让张裕民说话,抢着说:“会是要开的,也需要向老百姓解释土地改革是回什么事,这个会当然有它的作用,不过——今天太晚了,有话咱们明天说吧。”(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例1黛玉弥留之际的呼喊,终于未能把话说完,“宝玉,宝玉,你好……”,这里既“急收”于她的身心交瘁,更“急收”于她的幽怨、悲凉和愤懑等等,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例2杨亮不便于或者不愿意把不开那个会的原因说出来,所以刚说“不过”,马上急收话锋,转而说到时间方面去了,故意留下言外之意。

(2)岔断。表达中话语被意外打断。

例3:听着说话的四个人都吃惊地回顾他。洋先生也才看见:“什么?”“我……”“出去!”“我要投……”“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鲁迅《阿Q正传》)

例3阿Q想说“我要投革命党”,可连续两次都被假洋鬼子蛮横打断。“我……”、“我要投……”,语义不全,但这是阿Q想“革命”而不能的真实写照。

(3)突接。话语中断,又再接上,断断续续,语义不连贯。

例4:“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便对赵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鲁迅《风波》)

例4九斤老太的话,断了接,接了断,然后又接,有一句没一句。但是,这正好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一个守旧固执的老太婆,唠唠叨叨、婆婆妈妈的。

急收、岔断和突接有共性,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存在话语中断,语意不畅。区别是:急收是断而不接,意在言外;岔断是被外在因素打断,不一定续接;突接是先断后接。

[辨析1] 跳脱与承转。见“承转”条。

[辨析2] 跳脱与留白。见“留白”条。

[辨析3] 跳脱与移嫁。见“移嫁”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