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译文|注释|大意|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②。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有人说这是一首托物寓怀,表达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的作品;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因不堪心中复杂情愫折磨而写的词,北宋苏轼作。
①漏断:指深夜。
②省:理解。
【大意】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
文人总是风流倜傥,这是他们的特质使然,无关乎天性。多情的才子总是在创作出激情四溢的作品的同时,逗起无数少女思春的情怀。有些人任由这种特质流露,造就了这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有些人顾虑颇多,压抑住了多情、风流,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伤心的故事。
她是惠州温都监的掌上明珠,从小便才情出众,年方二八,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美貌不可复加。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仿佛踏断门槛也不罢休,但她都拒绝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并非不懂。读书明理的她也深知父亲背过身时深锁的眉头里掩藏的忧虑,然而,她却不愿违背自己的本心。十六岁的少女,情窦已开,本应是与少年谈情说爱的好年纪,奈何造化弄人,惠州来了一个本不该来、也不愿来、却不得不来的人。
他是天之骄子,是文坛领袖,是才情无两的文豪,现在却是被贬惠州的“罪臣”。既然被贬无法改变,他也不是想不开的人,就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多看看书、多写点文章好了。
她从识字时起就知道了他的大名,仰慕自是无法避免,心中长存的遗憾是自己身处天涯海角,今生恐怕无缘相见,唯有在梦中用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文勾勒出他的面貌。如今,他来了,这是上天给的机会,她不愿错过。
于是,每个明月高起、四下无声的深夜,他都在那座穷庐内秉烛夜读,她则在窗外听。他听见声响,推开窗户。她敏捷地跑开,他一无所获。
又是一个深夜,与以往相同,滴漏声已断,月亮弯弯,挂在梧桐树梢上。这个夜晚又注定与以往不同,他坐在窗边,没有掌灯,自然也就没有读书。她像往常一样如期而至,也发现了不一样。突然的改变让她不知所措,正徘徊间,窗被推开了,她落荒而逃。他看到一个窈窕的身影独自朝远处跑去,在黑暗中,像一只大雁,孤独、飘渺。然后,她停住了,回头,消失在了黑暗中。两泓泉水把月辉送进黑洞洞的窗户。
次日,他多方打听,她也托人释放消息。于是,相见,相识,相知,一切水到渠成,是她天真的一厢情愿,是他畏首畏尾的不敢争取。这一年,她十六,他五十五。
她以为,年龄不是问题,七十岁纳妾的也大有人在,何况现在是两情相悦!
他没有表态。几日后,他来提亲了,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身后一位眉清目秀的王姓少年。亲没提成,两人已势同水火。
后来,他走了,身为朝廷命官,被支来支去本就平常,更何况朝廷中他的对头也不在少数,他不愿意在风烛之际再让一个妙龄少女跟着自己受苦。于是,他放心地离开了惠州,自以为身后留下的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然而经年之后当他有机会确认自己的判断的时候,当时的希望已经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她死了,在他离开之后。他去看了她的坟包,那一抔新土下埋着的是一个痴情的灵魂。一阵风吹来,有点凉。他想起了离开的那天,回头一望,看到几滴晶莹的泪花义无反顾地在她脚下摔得粉身碎骨,碎成粉末,却消不去其中的遗憾。
有一只孤单的大雁飞过,一直在天际翱翔。听说孤单的大雁从不肯随意落脚,它一直在寻找,一直在等待。大雁飞走了,它像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寂寞的沙洲。一声雁鸣从天边传来,雁阵惊寒,在瑟瑟发抖中,他再回首,那新坟也如那沙洲一般寂寞,里面的那一缕香魂,会否也因这声雁鸣而感到心寒?
【拓展】
前文解析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学界多数认为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时所作,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唐代张九龄曾作《感遇》,同样以孤鸿自况。全诗如下: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