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长卿

刘长卿(约709~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少年时期在嵩阳读书,开元年间(733)中进士。肃宗至德年间先后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之职,后因事贬官,降为岭南南巴尉。数年后返回,旅居于吴越。代宗大历年间,由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遭人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德宗时,官任随州刺史,时值叛军李希烈攻打随州,刘长卿弃城出逃,再次游历于吴越,死于贞元六年之前。虽与杜甫处同一时代,但刘长卿的创作集中于中唐时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原文】

日暮苍山 远,天寒白屋 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①苍山:青山。

②白屋: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的房屋叫白屋。这里指贫穷人家的住所。

【译文】

傍晚时,我仍在匆匆忙忙地赶路,远处的青山显得更加遥远而迷茫。突然看见一间茅草屋,在严寒的天气里显得更加贫寒。站在柴门边听见一阵阵狗叫声,风雪之夜茅屋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鉴赏】

以时间为序,在诗人的精细描绘下,徐徐展开一幅旅人薄暮投宿、山家风雪夜归的寒山夜宿图。

首句写苍山日暮时,旅人在雪天行路所感。山路原本蜿蜒漫长,一天的行走已经非常疲惫,遥见天际群峰外欲落的夕阳,苍茫辽远孤寂之感陡然升腾。寥寥五字,即铺展开一幅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卷。句末的“远”字,不仅在音调上给人以曲折绵长之感,同时也写出了风雪天日暮时分远行旅人的劳顿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次句写旅人行至山民屋前所见。“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描写。近景中简陋破鄙的茅屋与寒冬的肃杀相映衬,日暮、苍山、天寒、白屋,一层层加深了“贫”之感,境况愈发窘迫。

诗的后两句在萧条苍茫的山景中,引入了听闻所得,在视觉的基础上,增添了听的感受。投宿时,旅人必定要叩响柴门,山民家中多数有狗,柴门和犬吠写出了山居的特征。同时,狗吠也给苍茫的白色图景增添了几分生气,使人感到家的温暖。本诗止于进门的一刹,对于投宿后的情形,一概略过,如国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诗中时间的转换也悄悄由“日暮”转为“夜”,并以“风雪”暗应了“天寒”。

纵观全诗,选景精当,开阖自如,阔大与精微并存,凄清与温暖弥漫,留白巧妙,余韵悠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