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恨别》表达由战乱而思家思念亲人的深情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题解

759年春,杜甫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公元760年3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4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这首诗抒发了杜甫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句解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洛城”,指洛阳。“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评解

这首七律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尾联抒写了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用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这首诗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两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