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集《荆州十首(其一、其二、其四)》原文及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荆州十首(其一、其二、其四)》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其二
南方旧战国,惨淡意犹存。
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
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①。
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
其三
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②。
江山非一国,烽火畏三巴。
战骨沦秋草,危楼倚断霞。
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


〔注〕

①古姓:据《太平寰宇记》,古姓指吴、伍、程、史、龙、郢(武昌著姓)与卞、伍、龚(武陵著姓)。

②望沙:后梁高季兴建楼以望沙津,故名望沙楼。北宋陈尧咨更名为仲宣楼。

【鉴赏】

苏诗各体均有极好作品,有人只重七古、七律、七绝而忽视五言,是不全面的。荆州十首是苏轼青年时期五言律诗的代表作,读过杜甫《秦州杂诗》的人,都会体会出它的渊源。嘉祐二年(1057)苏轼弟兄二人同榜中了进士,但不幸四月八日母亲在四川原籍去世。弟兄两人回家葬母并守丧。到嘉祐四年(1059)九月,母丧终制,十月还朝。朝廷有几位大臣推荐苏洵出山,于是父子三人一道取水路出三峡到荆州,再改由陆路北上。沿途三人写了一百首诗文,编成《南行集》,后来散佚不全。这年十二月八日抵江陵驿,次年正月初五,离江陵北上。《荆州十首》陆续写成于这几十天中。

三峡山川的奇丽,古迹传说的丰富,在在触发青年诗人的诗思。在荆州之前,他有《出峡》一篇,开头说:“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联系《出峡》这几句,可以体会《荆州十首》的发端二句,简洁地写出初到荆州的感受。“游人出三峡”,看似平平而起,但联系以前诸篇,再看“楚地尽平川”一句,可见这确是诗人出峡时的特殊感受。平川和三峡正成鲜明对比,写出地形特色,用“楚地”又暗伏兴衰之感。十首诗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个前提。三四两句写出水陆繁忙之景。北客南贾从纵处说,吴樯蜀船从横处说,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舟车辐辏图。在第十首中作者用“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应这两句。从诗律说,这两句用了当句对。

五六句换了句法,写荆州的自然景色。一片平原,江流其中,本来是各不相涉,但“江侵平野断”,一侵一断,就把死板的写生动了。“平野”和第二句的“平川”重了“平”字,严格讲是小疵,但没有更恰当的字替代,就任其重复,这在唐人诗中也不罕见。这一句是平视远方。“风卷白沙旋”是直视近景。水面多风,而平原的风和峡口的风感觉是两样的。这里写的是水边常有的旋风,“风卷白沙旋”,仿佛令人看到水边旋风卷起沙柱的情景。但这毕竟是平原沃野的旋风,和“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塞外风光不同。荆州是汉末形胜之地。诸葛亮在隆中答刘备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从三国到五代,都是军事要地。中间两联全从地理着眼。结尾两句不能不作历史的回顾。一组诗的第一首结尾,对本首说,要能结住,对后面几首说,又要能引发。这个结尾恰到好处。“欲问兴亡意”,发思古之幽情是意中事,引到即止。“重城自古坚”,似回答又似未答。“自古”二字值得玩味。说“自古坚”,既表明历史悠久,又含有“今非昔比”之意,为后面几首伏笔。

第二首紧就第一首的尾联生发。第一句就楚地的大范围说。二句收到荆州。从三国到五代,此处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从宋初到作者此时,已历一百三十多年。“重城自古坚”,还可看出从刘表起惨淡经营的用意。说“意犹存”,犹如上首的“自古坚”,言外是今日面貌已非,遥呼五句“废城”。荆州割据起于汉末刘表。刘表徒有虚名,有此大好地理形势,不敢北向以争中原,坐守观望,直到刘琮降曹,作者因此而慷慨不平。这又暗和七句“亦解观形胜”相呼应。第四句由首句“旧战国”来。战国七雄,楚境最广。而怀王疏斥屈原,身死于秦,国势顿衰,终亡于秦。想到战国形势必然想到屈原的悲愤一生,因而千载以下犹有凄凉之感。作者路过忠州时,看到百姓为纪念屈原而建的屈原塔。即以此为题写说:“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联系《屈原塔》来看,才能体会出“凄凉”二字的分量。同时这句诗又和第十首诗的结尾“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密切照应,兴亡之感,溢于言外。“废城”一联遥应一首末及本篇首二句,表明荆州历史悠久,虽屡经兴废,而旧井尚存,古族仍聚。

结尾一联,作者隐然自负有经济军事之才。“亦”字看似虚设,实则从三四两句来,使人想到屈原的抱负,以及诸葛亮的《隆中对》。作者在峡中有《八阵图》一诗,为孔明而激昂慷慨。第八句轻束吊古,颂扬当世的清明统一,从战国到五代荆南高氏,一笔带过。说“不敢论”,表明自己有这方面的才识,只是时世升平,用不着罢了。妙在一露便止,耐人寻味。这首诗以议论抒情为主,在十首中承上启下,引出荆州兴亡盛衰之事。

组诗的第四首借望沙楼的景色,寓讽于荆南高氏,因及五代群雄,写法和上两首不同。首句写明望沙楼的位置和景况,使人如见朱槛临风之胜。二句点明望沙之名,引出高氏盛时。三四嘲其畏葸无能。高氏对后梁、后唐、南汉、闽、蜀都曾称臣,时称“高无赖”,五代扰攘之季,高氏投靠多方,所以说他“非一国”,这三字形象而含蓄。“烽火畏三巴”直斥其怯懦。后唐派陶谷使荆南,高从诲曾炫耀兵力,吹嘘要伐蜀,实际畏蜀如虎。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即指蜀地,因与“一国”对偶,故用“三巴”。“战骨沦秋草”是虚想,见秋草而想象多少无辜兵士埋骨其下。暗用张籍诗“年年战骨多秋草”,但“沦”字下得沉重。“危楼倚断霞”实写,点明当前景物,和“朱槛”句呼应。朱槛重楼与断霞相映,倚槛临风,景色全收眼底。然霞上着一“断”字,既是自然景色,又和历史兴亡若接若连,引人遐想,这是作者着意修辞之处。“百年豪杰尽”,一句推开。五代乱离,群雄已矣,总束历史。“扰扰见鱼虾”乃当前所见。这尾联和第二首“升平不敢论”在意义上相关连。查慎行以为,鱼虾是比“五代君臣及僭号诸国”。(《苏诗补注》卷二)而赵克宜不同意此说,认为鱼虾是楼头所见(《苏诗评注汇抄》卷一)。赵氏驳查氏之说不为无理,但也失之过实。苏诗将豪杰与鱼虾对举,相映成趣,既有当前所见与过去情况相对比的一面,而言外不无讥讽之意,所谓若即若离,含蓄多趣。旧诗词中常用此种手法,要在心领神会,不必过于落实。

《荆州十首》虽不是一气呵成,但和杜甫的《秦州杂诗》一样,有起有结。中间若干首疏疏密密。这里选的三首联系还是较紧的。一题多首,要注意谋篇上有联系,写法上要有变化,每首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抒发方式,欣赏时不可忽略。

字数:2691

作者:周本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