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辛弃疾

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导读】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年轻时的辛弃疾,曾聚众参加耿京为首的义军,抗击金兵;后南归,担任湖北安抚使等地方职务。他一贯坚决主张抗金,受到朝廷当权者的疑忌,被闲置达二十年,到了晚年才重被起用。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张孝祥的风格,是豪放派词派的代表作家,与苏轼并称“苏辛”。《四库提要》认为他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在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辛弃疾是古代最高产的词人,他的词现存六百多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正值壮年的三十五岁时。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抒发了南归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水龙吟”为词牌名,出自李白的诗句“笛奏水龙吟”,又名“龙吟曲”等。

【原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④,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⑧,揾英雄泪⑨!

【注释】

①赏心亭:在建康(今南京)秦淮河边。②岑(cén):小而高的山。目:望。③断鸿:失群的孤雁。④吴钩:吴地出产的一种宝刀,泛指锋利的刀剑。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⑤季鹰:晋代人张翰,字季鹰。他在秋风起时,想到家乡的菰菜、莼羹好吃,便辞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鲙”:通“脍”,把肉切细叫“脍”。这几句的含意是不应该像张翰那样贪求安适生活而置国家大事于不顾。⑥刘郎:刘备。《三国志·陈登传》中记载,许汜曾向刘备诉说自己受到陈登的慢待。刘备听后,认为许汜只顾“求田问舍”,不关心国家的命运,是该受到慢待的。⑦树犹如此: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瑯琊(令)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这里是叹息年华飞逝,功业无成。⑧倩(qiàn):请,请人代替自己做。红巾翠袖:歌女的装束,借代歌女。在宋代,官绅举行宴会时,多请歌女唱歌、劝酒。⑨揾(wèn):擦,拭。

【译诗】

南方天空一望千里正值凄清的秋季,

看江水滔滔与天相连秋色无边无际。

登高眺望尖似簪圆如髻的崇山峻岭,

美丽的山河带给我的只是愤恨填膺。

落日西沉楼头远处传来孤雁的哀鸣,

江南游子只有空看宝刀把栏杆拍尽。

令人可叹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理解,

我这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不要说那家乡鲈鱼的味道实在鲜美,

尽管秋风又起季鹰有没有辞官归里?

或者像许汜只知贪图富贵买房买地,

如果那样我可无脸去见有志的刘备。

可惜是人生易老如树长年华如流水,

国势如在风雨中飘摇让人忧愁不已!

感叹世无知音我还指望着谁的慰藉,

只有唤来侍女替我擦止不住的眼泪。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怀恋北方故土、渴望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朝廷的极度不满。

寓情于景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下面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作者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相反更增加了愁和恨。“落日”、“孤雁”、“游子”的情调和谐,一股悲凉凄切的氛围迎面而来,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统一。

妙用典故抒情言志是这首词作艺术上的另一特色,这又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下片。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说明自己的心境,让人体会作者的“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说的是张翰因不满于官场的混浊不堪,见到秋风起,便想到家乡的鲈鱼脍,于是弃官返乡。此典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朝政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尽管壮志难酬,但也不愿学张翰弃官归隐。“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则通过许汜在国势艰危之时不思报国却讲究个人生活的舒适,只顾购买田地房产的典故,表明了作者尽管难以见用于朝廷,但却渴慕刘备英雄气概而厌弃许汜的胸无大志。“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有关桓温的这一典故颇富深意,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征来表达自己北征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既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又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词作者深挚的感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末“倩何人”三句与上文的“无人会”相呼应,进一步抒发“世无知己”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湛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