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启蒙作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的启蒙作用

诗词不仅仅有审美的功能,还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对此,古往今来有许多论述。比如孔子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钟嵘在《诗品·序》中则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了诗词的功用:“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表明,一个人不管处于何种境遇,诗都能成为情感的一个出口,舒缓诗人最沉郁的感受。

厉以宁则提出了诗词的一种特殊作用,即启蒙作用。他认为,优秀的作品,不仅是时代的忠实的记录,而且还应该起到时代的启蒙作用;不仅应该告诉读者一些什么,而且更应当启发读者去思考些什么,引领读者觉醒并前进。

厉以宁进而认为,这种具有启蒙作用的诗词,往往出自那些对时代和国家特别具有责任感、并了解当时社会矛盾之本质的诗人之手,是一些既有艺术性、又有现实性的作品。厉以宁曾以唐朝末年陆龟蒙和罗隐各自所作的一首咏吴国兴亡的七绝为例:

七绝·吴宫怀古

(唐)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七绝·西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再以白居易的七律《放言》为例,这也是一首令人深思的诗。

七律·放言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黄庭坚的七律《清明》以孟子所提到的“齐人”(人乞祭余骄妾妇)和春秋晋国介之推隐居绵山被火烧死(士甘焚死不公侯)的故事为例,给人以启发。

七律·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厉以宁认为,南宋陆游的一些诗词,同样起到了这种作用。陆游的诗词,尤其是他的诗,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并且影响到了后来的南宋诗坛,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创作方法上,他都开创了新的风格。关于陆游的诗,本书第二章将有专门一节进行分析,这里以他的三首词为例。

一首是他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另一首是他渴望收复长安的名词《秋波媚》,这是他48岁时在汉中军旅,登汉中高兴亭望终南山而作。

秋波媚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还有一首是他的晚年作品《诉衷情》: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词的艺术境界很高,和他的诗一样对时代有启蒙作用,是诗词担当社会启蒙责任的典范。

诗词的启蒙作用不一定是平铺直叙的,隐喻、含蓄的手法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例如,晚唐章碣的《焚书坑》和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

七绝·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七绝·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总之,诗词源于时代,所以能够反映时代,同时,由于加入了作者的思考,形式又便于传播,所以诗词能够启迪世人,起着引领时代思潮的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