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作者自注】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题解】
“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16字,四句,三平韵。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与中央机关人员共8.6万余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长征。毛泽东10月18日傍晚带警卫员离开于都城,踏上征程,这一走,竟走了整整一年!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随部队进驻吴起镇。三天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宣告长征结束。十六字令三首,即写长征由初期到后期整个过程中对“山”的感受。“山”的形象,经拟人化处理,有了生命的、政治的寓意。
【注释】
[离天三尺三]民谣成句。形容山高。
[酣]尽情,痛快。
[锷]刀剑锋刃。《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品评】
三首小令皆以“山”开篇,故“山”字可视为词题。
中国南方、西南方多山,是事实;这个多山的区域正是红军长征必由之路。经历长征,即是经历山对人的考验。人在被考验时,也加深了对山的理解。
第一首词,突出山的巍峨高峻。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劈空一个“山”字,是在飞马驰骋中的视觉形象。“未下鞍”,是对民谣“马过要下鞍”的反用,强调红军战士的战斗英姿。“惊回首”二句,极状山之“高”;人又在山上,故实写“人”之高。
第二首词,突出山的磅礴气势。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是将静态的山,加以动态化。山连山,如浪打浪,如此,群山连绵便形同大浪前奔。这是毛泽东的艺术发现。因为以水势模拟山势情犹未尽,所以诗人复以千军万马比拟群山之势。“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是山的雄姿,也是红军雄姿!
第三者,突出山的挺拔坚固。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是“剑”的形象,是坚不可摧、锐不可当的形象,是擎天柱的形象。故下句才有“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结论。这结论是一假设性比喻,用以形容1935年时的中国形势极为恰当。“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野心日趋猖狂,中国的“天”,有下“堕”可能。蒋介石不积极抗日,却积极反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自然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有擎天柱,天不会塌;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不会亡!
本篇是咏物诗。咏物而有寄托,其意也深,其志也宏。一曲“山”的颂歌,实为一曲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颂歌。但它又不是纯然的颂美,身当大任的自信溢于言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