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注释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⑨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①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②方塘:方形的水塘。

③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④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

⑤渠:它,指方塘。

⑥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说是塘水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⑦艨艟:古代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⑧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⑨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⑩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⑾中流:江心。

赏析

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徽州府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中进士,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后,求为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再改浙东常平提举。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卒。谥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朱熹晚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与门人来到新城福山(今江西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讲学时写下此诗。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以纪念朱熹。正如题目所写,这两首诗是谈读书体会的,但诗人并没有直接阐发议论,而是先分别描写村外池塘和春江美景,然后将所讲哲理寓于其中。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其一

这首诗中,诗人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小小的水塘就像明亮的镜子一般,倒映着蓝天和白云。它们在清澈的水中漂浮荡漾。看着那清澈的池水,诗人不由得联想到一个道理。这方形的池塘就像一本书,而其中的池水不就是书中所含的知识。池水之所以如此清澈,就是因为它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来。而人生所学如果没有新鲜的知识作为补充,也会变为死水一潭,毫无生气。

其二

一夜风雨,江边春潮上涨,巨大的舰船如同一根羽毛,漂浮在宽阔的江面上。原来浪费了很多人力来拉动的大船,如今却在江心轻松自在地行进。这满江的春水就像人所学到的知识,行进中的大船亦如日常的实践。如果没有充足深厚的知识,日常实践就会浪费很多精力。而一旦打好了深厚的基础,一切将会变得异常轻松,毫不费力。做学问也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功夫到家了,才能有所突破。这是诗人读书的感想,但借用春景写出来,更增添了它本身具有的说服力,形象生动,也令全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