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出典】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原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文明元年(684),举进士。冲破齐梁诗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后屡上疏进谏并陈述政见,声震于朝。垂拱二年(686),从军北方,历经居延海、张掖、同城等地,直抵西北边塞。永昌元年(689),迁右卫胄曹参军。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后称帝,上表称颂。长寿二年(693),擢右拾遗。次年,因事入狱,遇赦,仍供原职。万岁通天元年(696),随武攸宜讨伐契丹,至东北边陲。同年回朝,仍任右拾遗,圣历元年(698),解官回乡。后为受武三思指使的射洪县令段简诬陷,卒于狱中。为唐代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之先驱。在《修竹篇序》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为文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极力推崇“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为其代表作。杜甫称其“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陈拾遗故宅》)。韩愈评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今传《陈子昂集》(又名《陈伯玉文集》)。

【故事】

唐高宗末年,洛阳城里来了两个西域商人,手拿一把胡琴要卖百万钱。这样的高价谁肯买呢?所以周围只有看热闹的人。可有一天,一个20岁出头的青年,当场拿出这么多钱,把那玩意儿买了下来。接着,他向围观的人宣布,明天他在宣阳里摆酒席,请大家光临听琴。

第二天,真的来了一百多名客人。这位青年请他们入座,然后高声说“我是蜀人陈子昂,这回来洛阳带了近百篇文,但是依然不为众人所知。今天诸位是应邀来听我奏琴的,可这本来就不应该由我来干的!”

说着,陈子昂便将手中的胡琴用力向地一摔,胡琴立刻破碎,成了废物。众人正在目瞪口呆时,陈子昂已把写着自己诗文的许多卷轴,一个个地分赠完毕。

这样,陈子昂在一日之间便誉满洛阳。

陈子昂出身富家,从小爱慕豪杰侠客的为人,17岁以后才发愤苦读。他考中进士后当了小官,慷慨发言,陈述时弊,却不被武则天采纳。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奉命率军征讨。陈子昂这时在武的幕府中任职,随同出征。武攸宜是个草包,第二年打了败仗,军情十分紧急。这时,陈子昂两次提出建议,又请求率兵冲锋,武不但不听,反而把他降为军曹。

陈子昂受到打击,眼看报国的志向难以实现,满脸悲愤地登上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缅怀战国时曾在这里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慷慨悲吟,写下了一首传诵古今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诗人感到孤独的原因。这是从时间角度着笔的。战国时代,燕昭王姬平在齐破燕之后即位。他礼贤下士,曾尊郭隗为师,传说还为之筑黄金台,以此招贤纳士,收罗人才。于是乐毅等人纷纷前往,使燕国打败了齐国。幽州台所在地,正是当时燕国建都之地。诗人登台所见,触景生情,蕴涵着深愤浩叹:像燕昭王那样能够重用贤才的圣明之君,古代虽有,然我不及见;如此求贤若渴的贤君,将来亦会有,但我亦不及见。两个“不见”表明: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他感到异常的悲凉孤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