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渔父·红叶村西夕照馀》诗词选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吴镇

渔父

红叶村西夕照馀,黄芦滩畔月痕初‍‌‍‍‌‍‌‍‍‍‌‍‍‌‍‍‍‌‍‍‌‍‍‍‌‍‍‍‍‌‍‌‍‌‍‌‍‍‌‍‍‍‍‍‍‍‍‍‌‍‍‌‍‍‌‍‌‍‌‍。轻拨棹,且归与,挂起渔竿不钓鱼‍‌‍‍‌‍‌‍‍‍‌‍‍‌‍‍‍‌‍‍‌‍‍‍‌‍‍‍‍‌‍‌‍‌‍‌‍‍‌‍‍‍‍‍‍‍‍‍‌‍‍‌‍‍‌‍‌‍‌‍。

“红叶村西夕照馀,黄芦滩畔月痕初”,写傍晚时的情景,具有乡野特色‍‌‍‍‌‍‌‍‍‍‌‍‍‌‍‍‍‌‍‍‌‍‍‍‌‍‍‍‍‌‍‌‍‌‍‌‍‍‌‍‍‍‍‍‍‍‍‍‌‍‍‌‍‍‌‍‌‍‌‍。西边村头还残留着落日的馀晖,东边滩畔已露出了一道月痕。“夕照馀”、“月痕初”,用词准确。词中巧用“红叶村”、“黄芦滩”两个地名组成对仗的句子。不仅对得非常工整,而且给人鲜明的色彩感。就在这傍晚时分,在这如画的美景中,渔父垂钓归来了。“轻拨棹”一句,以划桨动作的轻柔表现心情的轻松愉快。“且归与”一句一语双关,既表现了渔父结束一天劳动归家时的愉悦心情,更洋溢着归隐田园的乐趣。渔父过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一切都顺应自然,一切都无所用心。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官场的争斗,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地垂钓已经十分惬意了,而最后一句“挂起渔竿不钓鱼”,更显得悠闲自在,其乐无穷,也表明了此公并非真以捕鱼捉蟹为生计的普通渔父,而是一个隐于渔的高土。

渔父·临荆浩《渔父图》十六首(其一)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词的开头先写渔父垂钓的地点、时间、环境:“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触”字用得精当,表明此时的风是微风而不是大风、狂风。当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回家歇息的时候,在飞鸟返巢、牛羊归栏的傍晚时分,八百里洞庭湖上只看见一叶小舟在晚风中漂荡,浩渺的湖面与小小的渔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想起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描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当然,苏轼当时是在泛舟,而此词中的渔父是在垂钓,行为有所不同,但都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兰棹稳,草衣轻”二句,与“晚风生”相呼应,赋中有比兴,进一步刻画“渔父”的形象。“兰棹”是船桨的美称。“兰棹稳”表现的是俗语所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境界,是作者与世无争的人生观的体现。“草衣”即用蒲草编的蓑衣。“草衣轻”与“晚风生”也有因果关系,更暗含“无官一身轻”之意。结尾“只钓鲈鱼不钓名”一句,犹如画龙点睛,表现了渔父不沽名钓誉、隐逸自适的精神境界。“鲈鱼”用《世说新语·识鉴》典:“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椽,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这一典故常被后人用以表现“贵得适意”的隐逸情趣。古代的隐者,有些是因为看透了社会的黑暗,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高洁品质而走上隐逸之路,这种人是真正的隐士。也有人是为了扩大名声,进而走“终南捷径”,曲线仕宦,这种人通常被看作假隐士。作者在这首词的结尾处,申明了自己隐居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对上述两种隐士表明了自己的褒贬态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