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少年与野山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周广秀

野山梨从你的故乡伸出手来

你站在小镇深幽幽的雾中

你看着我山梨的汁

淌成了你的乡情

而你的故乡我不知道

知道了也无法走到你流云的门口

(也无法把你空对青山的一截短笛裁成我那枚邮票)

少年少年

你学会了和野山梨一起托腮沉思

小小的青梨少年是你

我们同在温和的八月相逢

八月的野山梨滚落了一地而我却

永远捡不到一颗

山梨还记得那瘦瘦的少年么

少年的背篓总是背在身上

野山梨听到了寂寞的笛声

就知道是成熟的时候了

野山梨我终于从带露的叶子上认出你来

石头里没有糖

你长到石头上终于

甜甜的野山梨带着我

漫山遍野地跟一个少年奔跑

陈应松

应当承认,这首诗初读来觉得很美,迷离惝恍。这是由于较多的称谓、称谓的多重含义和相近的形象与情节造成的。细细寻索,作者的思路并不太难捉摸。前二节的“你”是指一个与作者没有什么关系的少年,这个少年也离开了山上结满野山梨的家乡,“山梨的汁”“淌成了”少年的“乡情”,闲来对着青山吹一管短笛,或是托腮沉思。这里已经流露出一种没有明言的情思。“你的故乡我不知道”,“无法走到你流云的门口”,“也无法把你空对青山的一截短笛/裁成我那枚邮票”,是说也无法把和“你”一样的对家乡的怀恋邮寄到“我”的家乡。紧接着第三节作了转折过渡,说那少年是“你”而不是“我”,尽管“你”的家乡“野山梨滚落了一地,而我却/永远拣不到一颗”。这样就转到了第四节对自己的少年时代的回忆。这里的“少年”已是“我”的少年时代:瘦瘦的,“背篓总是背在身上”,在野山梨成熟的时候,就吹起了一管短笛。这里的回忆,是由少年引发的类似的联想。诗在最后一节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我”从少年家乡的野山梨认出了自己家乡的野山梨。家乡的野山梨虽然长在石头上,却是“甜甜的”,“我”又回到了少年时代,跟着那个少年时代的“少年”漫山遍野地在野山梨树丛中奔跑。至此,那个少年与“我”、“我”的少年时代已完全合成了一体,少年的生活情景与“我”的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已完全融成一片。少年的乡情是“我”的乡情的引子,更是个烘托,“我”的乡情则是少年的乡情的发展和深化,整首诗就在少年的隐约的身影和野山梨的甜甜的滋味中,透出了一股浓浓的对家乡的怀恋情思。

作者为了创造浓郁深湛的乡情美,使用了意象的相近叠合手法。我们常见的乡情诗大都是直接抒写情感,以时间的流变和地点的转换来加强情感的历史深刻性和丰富性。这样的情感表达一般较顺直明畅。而这首诗则另辟蹊径,在时间、地点变化的基础上,用相近的人物、情节和情感创造出类似的意象,并使之交叠重合,象不同焦距的电影镜头,既融合为一体,又有轻重深浅之分,体现了情感表达的层次和深度。另外,作者为了避免诗意的过于直露,除了不交代称谓含义的变化外,又尽可能地去掉表达思路转变的关联词语,使句意在暗中转折,这就使人读来不能一目了然,显得蕴含深厚,颇耐咀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