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谈诗与词:诗之景阔,词之言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谈诗与词:

诗之景阔,词之言长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则词话是说诗词有别,在艺术风格上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就是词的境界比诗狭窄,但抒情的深度比诗更进一步,情味更加悠长。

那么,为什么会“诗阔词长”呢?

艺术特质决定诗词特点

首先,这是由于诗、词两种体裁的艺术特质决定的。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体制多样。从广义上来讲,词也属于诗的一种。词生于唐,而盛于宋,是随着隋唐燕乐兴盛而兴起的音乐文艺。对于诗的发展历程,王世贞是这样说的:“《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

在唐诗中,大部分是与乐分离的,只有少部分可以和乐,例如绝句。可绝句整齐,无法满足音乐的节奏变换,听起来不够婉转。于是,词就应运而生了。

词是具有音乐性的,以曲填词,词的长短就必然会受到曲谱的限制。诗就不一样了,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不受篇幅限制,可以短小精悍,也可以洋洋洒洒达千言。长诗如白居易的《游悟真寺》长达1300字,可最长的词调《笃啼序》也不过240字。诗的体制可以不受限制,而词的体制严格受限,诗大而词小是造成“诗阔词狭”的一个原因。

其次,从题材、内容来看,诗也比词要广泛。我们今天能看到许多优秀的长诗,或叙事,或记游,如《游悟真寺》就是一篇精彩的记游诗,而叙事诗则以杜甫的“三吏”“三别”为代表,这样的作品在词中是没有的。词的题材是比诗要狭窄一些,词不是面的展开,而是点的深入,抓住一点进行渲染,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更丰富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显然,词是向着抒情的深度发展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评价诗词之间孰高孰低,尤其不能因为词较少反映民生、时事,就理解为词不如诗。

意境创造大不同

“诗阔词长”也表现在诗词创造意境方面的不同特点。诗境可用阔大厚重的意象,词境则多选取细小灵动的意象,相比之下,诗境明显且表意直白,词境隐晦而表意委婉。

例如,同样是受到排挤无法立足于朝堂,李白与秦观的表达方式就完全不同。

李白在《行路难》中这样抒发自己愤怒与悲苦:“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封的黄河,欲渡不能;盖雪的太行,欲登不可。主人公停杯投箸,满心茫然地拔剑四顾,雄浑广阔的景物和诗人心中深沉的情感完美结合,而诗意也是十分明白的。

秦观在《浣溪沙》中则这样表达不得志的愁苦:“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漠漠轻寒中的小楼,室内的幽屏上绘着淡烟流水,结合飞花、丝雨、宝帘、银钩等纤小细微的景物,迷离的境界与主人公迷茫的心境,完美结合,构成了词的意境。

不过要注意的是,说诗表意直白,并不等于诗就不能含蓄,以杜甫的《春望》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充满了伤时忧国的悲壮之情,山河依旧,可国家已不复当年的安定富足,城廓禁苑掩盖在荒草之下,烽火狼烟烧尽一个春,写景取境阔大浑莽,但颇具含蓄之美,主要体现在对比、衬托和景物的感情化中。司马光认为此诗妙就妙在“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可见,诗词都重含蓄,只是特点有不一样的地方,唐诗的含蓄重意兴,宋词的含蓄,重韵味。

造成“词之言长”的原因之一就是“词境隐、其意曲”。沈祥龙所说:“词得屈子之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之超旷空灵,盖庄子之文纯是寄言,词能寄言,则如镜中花,如水中月,有神无迹,色相俱空,此惟在妙悟而已。”那么,这样的意境特点又是因何产生的呢?

第一,就是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时代审美意识的体现。从中唐以后,时代精神就从世情变为心境了,表达心境,意境自然就要幽微含蓄、深情绵邈。

第二,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词很多时候都是在秦楼楚馆中演唱的,男欢女爱不宜表现得露骨,就只能采用朦胧的手法。

第三,受到体制的限制。词的体制小,如果要表现复杂的内容,意境隐曲可以扩大艺术容量。

音乐的影响,也是令“词之言长”的原因之一。宋人论词说:“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正因为词是这样成长和定型的,所以即便后来词乐失传,但词的音乐感依然保留了下来,失了乐的词调,仍可体现音乐的节奏和感情。当然,也有的大家突破原有格调,另辟蹊径的。比如,《念奴娇》这个词牌,得名于唐天宝年间的着名歌妓念奴,其歌声激越清亮,深得玄宗青睐。《念奴娇》原本风格娇媚,但是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却写得苍凉悲壮。

之境阔,词之言长”是体制造成的,也因此构建出不同的意境。无论诗还是词,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并无高下之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