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陶拟古(选一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苏轼 栏目:苏轼诗集 2022-03-29 13:13:03

和陶拟古(选一首)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

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

翛(xiāo)然[1]独往来,荣辱未易关。

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

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2]。

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3]。

遗[4]我吉贝布[5],海风今岁寒。

【注释】

[1]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2]指屡弹:叹息时弹指作声之状。

[3]龙鸾:龙凤,指东坡。

[4]遗:赠送。

[5]吉贝布:《崖州志》云:“吉贝,高仅数尺。壳内藏三四层,壳老房开,有绵吐出,白如雪,纺织为布,曰吉贝布。”

【译文】

黎乡山中有位山居黎人,形容枯瘦却有健旺精神。一朝碰见他背着柴禾进城,他倒笑我这身读书人的冠襟。想他平生不知诗书为何物,又哪里晓得孔子颜回的高论。他山里山外独往独来,从不把升沉荣辱萦绕于怀。红日西沉,鸟兽也要归宿,他的家还在那云端的山寨。试着跟他攀谈可惜语言不通,他却能弹指会意叹息声声。似在问我:你这个中原人物,如何栖息在天涯草莽的深处?感念他怕我抵不住海风的寒气,默然赠送我卖柴所换的吉贝布。

【解析】

这首诗为绍圣四年(1097)苏轼写于儋州,苏轼时年六十二岁。苏轼晚年写了一百多篇和陶诗。其晚年的境遇和思想都很接近陶渊明,因而深好渊明的为人和作。他称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和陶诗每题在用韵和句数上都与陶诗相同,风格也相似。

为期两年零十一个月的居儋时期,苏轼居处简陋,缺衣少食,生活困窘。这种形同罪人的最下层的社会生活为他提供了接近下层人民生活的机会,使他与当地黎汉族人民结下了深厚友情。本诗记录了诗人与一个负薪(背柴)进城的黎山幽子(指住在深山的人)在街头相遇、问询的短暂的镜头。苏轼从形貌、劳作、居住、神态等方面刻画了一个纯朴善良的黎族劳动者的形象。两个人语言不通心相通。相遇时黎人“笑我儒衣冠”,问询时“叹息指屡弹”,分手时关心诗人冷暖,“遗我吉贝布”(用海南棉织的布),这一“笑”、一“弹”、一“遗”令诗人难以忘怀,他们之间的彼此关心、情感交流也是令我们感动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