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琴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苏轼 栏目:苏轼诗集 2022-03-29 13:17:50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1]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

[1]匣:盒子。

【译文】

若说琴声响自琴弦上,琴在匣中咋没有琴声?若说琴声来自手指上,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听?

【解析】

这也是一首理趣诗。《楞严经》有“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等语,苏轼这首用两句反诘,寓答于问,妙趣天成,显然受禅理的启迪。本诗有问无答。苏轼先提出两个具体问题:“琴上有琴声,匣中何不鸣?”“声在指头上,何不指上听?”导出了一个似乎浅近、其实很有概括性的问题:美妙的琴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推而广之,歌、舞、诗、画、书法乃至人类所有创造性的活动及其产品是怎么产生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这首理趣诗的魅力就在于问而不答,引人深思。苏轼的这一类理趣诗,尽管诗的形象不够鲜明和饱满,诗味不浓,但还是赢得人们的喜爱,就在于它的哲理性,在于苏轼提出了一般人心会而不易说出的东西,诗味不浓,但有理有趣有启发性。

苏轼提出的问题,至今还是富有思考价值的美学与哲学方面的命题。浅者见浅,深者见深。苏轼的意思不仅在于强调人们从事任何活动只有主客观条件的统一和谐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似乎更强调人的思想、感情、技能的水平。这对于今人的审美观、世界观无益是很有启发性的。陈迩冬先生认为这首诗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