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苏轼 栏目:苏轼诗集 2022-03-29 13:29:12

永遇乐(明月如霜)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这首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1]。

益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2]。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3]。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4]。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5]。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6]。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7]。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8]。

【注释】

[1]“明月”三句:写秋天月夜的明朗清凉。前二句为具体描写,后一句用“无限”来概括,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2]“益港”三句:写月夜的寂静。“跳鱼”“泻露”,声音很小而能被听见,正说明寂静,这是以有声反衬无声。

[3]“如”三句:击鼓声。如:语助词。铿然:金石声。黯黯:黯然伤神的样子。梦云:借楚王梦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事(见宋玉《高唐赋》),喻自己“梦盼盼”。这三句妙在丝毫未写梦的内容,而用“梦云惊断”一笔带过,让读者想象。

[4]“夜茫茫”三句:“夜茫茫”既照应了前面的“清景无限”,又预承了下文的“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说明他渴望寻到梦中的盼盼,却“重寻无处”,补足了黯然神伤的原因。

[5]“天涯”三句:写厌倦在外做官,思归故乡而不可得。表面看,这三句似同全词游离,实际这一“倦”字正是全部感慨的思想基础,显然含有对时局的不满,对人生意义的怀疑。

[6]“燕子”三句:这是触景(燕子楼)而伤情。用燕子楼尚存反衬佳人何在,感叹物是人非。

[7]“古今”三句:承上启下,由怀古过渡到伤今,由感叹燕子楼转到黄楼。

[8]“异时”三句:这是由燕子楼联想到自己在徐州所建的黄楼,将来也有同样的命运。苏轼初到徐州,黄河泛滥,他亲率徐州军民防洪。第二年春又筑堤以防洪水再至,并建黄楼以镇水势。就在苏轼写这首词前一个月,有三十多位名士欢聚黄楼,庆祝黄楼落成。但是,万物有盛必有衰,他想到现在自己为“燕子楼空”而感叹,将来也会有人对着黄楼夜景为自己感叹。

【译文】

明媚的月光好似秋霜,和爽的秋风如水一样清凉,清幽的夜景一片茫茫。弯弯的小河里,鱼儿在欢跳,团团的荷叶上,露珠在摇荡,只可惜,寂静的深夜无人观赏。!三更的鼓声突然传来,铿!落叶坠地也分外响亮,惊破幽梦,令我黯然神伤。走遍了小园的每个地方,再也找不到梦中的盼盼,仍旧是夜色茫茫。我流落天涯,厌倦做官,面对回乡的山路遥望故乡,早已望眼欲穿。燕子楼空空荡荡,当年的美人已不可再见,见到的只有楼中紫燕。古往今来有如梦幻,从来都没有梦醒过,留下的仅是旧欢新怨。后世人对着黄楼夜景,也会为我长声感叹。

【解析】

元丰元年(1078)任徐州(今江苏徐州)知州时作。徐州,古叫作彭城。燕子楼在徐州州府后,唐代节度使张建封之子张惜为爱妾关盼盼所建。关盼盼能歌善舞,风雅多姿。张惜去世后,她因思念旧情而不改嫁,住在燕子楼达十年之久(事见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序》)。这首词上阕写“夜宿燕子楼,梦盼盼”,醒来重寻不见;下阕就此抒慨,感叹“古今如梦”:今天自己为“燕子楼空”而浩叹,将来也会有人为我在徐州所建的黄楼而浩叹。这是一首怀古词,但仅用“燕子楼空”三句就说尽了张惜、盼盼旧事,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上阕偏重写景,下阕偏重抒怀,充满了怀古伤今之情。怀古而不泥于古,用典故但不为典故所束,贵神情而不重迹象,是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