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纪昀、陆锡熊任总纂修官,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下诏开馆编纂,馆址设在翰林院,并在武英殿设缮书处,历时15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全书完成。
《四库全书总目》共收录书籍10280种,收入《四库全书》的3461种,79018卷,另外还有6819种仅存目录,这一部分是94034卷。对编纂的书目,分为三大类:应刻、应抄、应存。对所谓的违碍书籍,又分两类:全毁、应抽毁,这部分送呈皇帝裁夺。《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基本上包括了先秦至清初的重要书籍,对元代以前的书籍收录较全。收录内容包括书名、卷数、作者以及书籍的来源。提要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简介着者,论述内容,说明增删、卷帙的分合以及版本的异同。体例按四部分类法编排,共分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其中经部10类,史部15类,子部14类,集部5类,部分类下又分若干小类。每部之前有总序,每类之前有类序,小类后间有按语,说明某类图书的学术源流及立类理由。
《四库全书》的书籍有四个来源:一是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各处藏书,即内府本;二是清代皇帝的着作和奉旨纂修的书籍;三是进呈的图书,包括各省采进、私人进献和通行的书籍;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的佚书。从以上四个渠道搜集的应抄书籍,可以直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书籍,包括一部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和罕见的书,也有部分清朝皇帝的着作和奉旨官修的书籍,这是最好的一类,除抄入《四库全书》外,还另行刊刻印刷,以便广为流传。“应存”书籍,是被认为不合格的着作,只收录书名,又叫做“存目”书,这一部分比四库收录的书多出将近一倍。
清廷纂修这一庞大丛书的目的:一是借尽征天下书籍,宣扬其文治盛世,将历代书籍作一次全面的审查、评论与总结,以博取“稽古右文”(考证崇尚古文)的美名;二是企图通过大规模征集图书,达到禁毁其所谓辞意抵触者,即“寓禁于征”的目的。
纂修《四库全书》时,对查禁、销毁不利于清朝廷的着作异常严格。光绪初年的广东布政使姚觐元把销毁书目录汇辑为《清代禁毁传目附补遗》,收录禁毁书1000余种。近代的孙殿起在其《清代禁书知见录》中考证,全毁书籍2453种,抽毁书籍402种,数量与《四库全书》不分上下。此外,窜改原书字句的,更是不计其数,这是清代目录书的独有特点,也是《四库全书》的最大之过失。《四库全书》对目录学的贡献在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许多佚书,收存了不少善本书,尤其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纂,最为后人称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共200卷,修书各馆臣先行整理,再由总纂修官纪昀增删。《四库全书总目》编制完成之后,纪昀等又节录提要,删除《存目》,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杭州先行刊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成之后,广受赞誉。余嘉锡的评论《四库提要辨证》较为中肯全面:
《提要》诚不能误,然就其大体言之,可谓自刘向《别录》以来才有此书也。《别录》亡矣,今其存者,八篇而已……夫取经传九流百家而辨章之,又从而撮取其指意,岂易言也哉!非博通如向,不足以办此。向子歆继父业,总群书而奏其《七略》……已不能如《别录》之详。若班固之《艺文志》,特《七略》之要删耳。其后荀勖、李充之徒,代有簿录。王氏《七志》、阮氏《七录》,又复继轨向、歆;然《隋志》率讥其不述作者之意,浅薄不经……宋之《崇文总目》,多所谬误,残缺失次。晁氏《读书志》、陈氏《解题》,粗述崖略,鲜所发明……今《四库提要》叙作者之爵里,详典籍之源流,别白是非,旁通曲证,使瑕瑜不掩,淄渑以别,持比向、歆,殆无多让。至于剖析条流,斟酌今古,辨章学术,高挹群言,尤非王尧臣、晁公武等所能望其项背……故衣被天下,沾溉靡穷。嘉道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