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府对修史不太热心,官修史书数量很少。洪武初年,宋濂等奉令修 《元史》,仅用11个月就草草成书,因此芜杂缺略,错误百出。《明会典》 经过几次重修,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原始材料。研究明代历史最基本的史籍是 《明实录》,这是明朝历代的官修编年体史书。朝廷对修实录非常重视,新皇帝一即位就组织人力编修,命令各官署收集奏疏、邸报、碑志等史料,汇总史馆,再按年月编撰而成。因此,《明实录》 内容非常丰富。万历二十二年以后,《明实录》 逐渐传抄至民间,文人学者以此为据,结合其他史料,写下不少记述当代史的史著,在诸多野史中,以谈迁的 《国榷》 最负盛名。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人,万历二十二年生,清顺治十四年卒。谈迁家境贫寒,始终是一介书生,中年以后替人当幕友,做些文书工作,靠微薄的俸禄糊口。他早年读了许多书,尤其注意明朝历史,天启元年他便立志写一部史实可靠的编年体国史。为此他努力搜集资料,由于家贫无力购书,他便多方借阅,随手摘录,再按年月次序整理辑录,编写成书。历经千辛万苦,前后六次修订,天启六年,初稿终于完成了。进入清朝以后,他又继续撰完崇祯、弘光两朝史事,成为首尾俱全的编年体史书。然而,清顺治四年,凝聚了他多年心血的手稿全部被盗,对作家来说,这真是灭顶之灾。谈迁的意志坚强,竟以超人的毅力发愤重写,又经五个寒暑,才完成第二稿。这时他已年过花甲,回首往事,他写道:“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全书108卷,约500余万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国榷》长期遭到清朝查禁,一直没有刊刻,直到1958年,才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