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传播西学》明朝历史事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朝中期,葡萄牙人将澳门占为殖民地,以此为据点,西方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使封闭的中国大开眼界。利玛窦便是友好的教士之一。利玛窦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原名叫玛泰奥·利奇 (Matteo Ricci),万历十年 (1582年) 来到澳门,第二年进入中国内地。在中国,他刻苦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几年后便能流畅地讲汉语和书写中文,取了个中国名字叫利玛窦,中国的士大夫就叫他利先生或利子。他身穿儒服,熟悉中国的风俗礼节,和名士饮酒赋,畅谈哲学伦理,谈笑中时时引用儒家经典、诸子名言或历史典故。其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风度,博得了士人的赞赏,公卿以下的儒士都乐于和他交往。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得到神宗的召见,他献上天主、圣母像及珍珠镶嵌的十字架、八音盒、自鸣钟、《万国图志》等,神宗对这些精巧的贡品爱不释手,便允许传教士居留北京并传教。利玛窦将带来的西方奇器异物在各地展览,引起士民的好奇,特别是他绘制的世界全图,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大地原来是个球体,世界竟有五大洲,神宗还将这张图挂于宫中。以后的传教士进一步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本西方数学名著,又和李之藻合译了《同文算指》,使中国人学到新的数学方法。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病死于北京,神宗赐地安葬。以后其他传教士又陆续带来一些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明朝重新修订历法,制造西式大炮等,但大多数中国儒士对西方文化仅抱有好奇心,而没有认真学习的欲望。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介绍西方典籍,最初是通过中文转译的,部分典籍就是明代翻译的,然而两国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