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甘肃的藏传佛教·拉卜楞寺藏传佛教艺术
(1) 金壁辉煌的寺院建筑
拉卜楞寺的藏族建筑艺术独具风格,特别是寺庙楼阁建筑群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楼台重叠,背窗多样,雕镂精美。拉卜楞寺分为经堂、佛殿、僧舍和其他建筑,结构分为石木和土木两类,外石内木,美观协调,而其装饰也独具特色。
错落有致的寺院建筑群 在占地千亩的拉卜楞寺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为闻思学院经堂,这是一座木石结构的藏式建筑,为全寺的中枢,又称为大经堂。它是由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四个部分组成的,有房屋数百间、占地十余亩的全寺最大的学院。除闻思学院的大经堂之外,还有经堂五座,佛殿四十八座。这些建筑错落有致,恰到好处地分布在各自的位置上,整体布局显得自然、贴切。佛殿是拉卜楞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卜楞寺建筑群中有弥勒佛殿、释迦牟尼殿、狮子吼佛殿、宗喀巴佛殿、文殊菩萨殿等众多佛殿,这些佛殿位于单独地段,自成格局,是专供礼佛用的建筑,规模宏大。经堂和神殿之外,众多的活佛住宅和僧舍也是拉卜楞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卜楞寺最盛时,曾有三四十座供四千多僧人住的僧舍。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嘉木样府邸。僧舍是一般僧人的住宅,均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组成的小院,墙饰白色,素朴淡雅。在拉卜楞寺西南角耸立的一座独立宝塔,就是享誉海内外的“贡唐宝塔”。这座塔占地2144.16平方米,呈菩提式,共五层,高31.33米,由塔刹、塔瓶、塔座三部分组成,塔刹是光彩夺目的日、月、星辰,塔瓶是精铜浮雕鎏金八大菩萨,气势非凡,而且内部更是构造精朽。塔内正中是二层相互贯通的四座佛殿,佛殿正面是华贵的塔中之塔,三世贡唐仓灵塔和一、二、四、五世贡唐仓木雕镀金像,左右两侧是度母殿和普明佛殿,背面是藏经殿,收藏有两万卷佛经。宝塔的第三层是千佛殿,收藏有1032尊铜佛。第四层宝塔中,供奉着两米高的阿弥陀佛。塔座和塔瓶内壁还绘有鲜明生动的百余幅壁画。
独特的墙面装饰 藏族的建筑艺术,无论经堂还是佛殿、佛塔,都注重墙面的装饰。墙头都用当地生长的小灌木“茴麻”作墙带。将茴麻扎成小束,染成暗棕色后切齐,将其根部向外密密排在墙头,中间用木棍贯穿,固定在上下墙中,茴麻墙上下各有一条水平木枋,表面刻出一个圆饼形,黑底白饼,称为月亮枋,上枋和下枋的下面,各有一列小点,用短方木排成,出头处刷白色,墙带上常装有铜质鎏金佛教图案和梵文,在深红色的底子衬托下,闪闪发光。茴麻墙下的藏式窗户开口呈纵长方形,在口外两侧和下沿抹出梯形窗套,上沿排出窗檐,挂布帷。窗檐和梯形窗套又加大了整个窗子的尺度,梯形的斜边与倾斜的墙角轮廓相对应,再加上飘动的窗帷,使整个墙面及建筑显得生动、丰富,富有宗教特色。
(2) 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
在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中,拉卜楞寺的雕塑、酥油花等造型艺术独具特色。
神态各异的佛像造型 拉卜楞寺的佛像艺术品名目众多,千姿百态。据不完全统计,拉卜楞寺内有万余尊佛塑,高者十余米,小的仅几厘米,有重达数吨的铜佛,也有轻不足两的木雕佛。有价值连城的纯金佛,也有数以千计的泥佛。就其种类来分,有金质、银质、紫铜、黄铜、鎏金、象牙、檀木、陶瓷、泥塑等,不少佛像用珍珠、翡翠、玛瑙、金刚石等珍宝镶嵌。藏族能工巧匠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用这些无生命的物质把天国的佛、神都塑造成一个个仿佛是有生命、富有感情和艺术个性的佳作。
大金瓦寺的弥勒佛,藏族称“强巴”,它与内地的“大肚弥勒佛”造型上截然不同。这尊佛像高七百四十公分,宽三百五十一公分,为金刚盘座式座像,佛像身上装饰有蓝宝石、金刚石、琥珀等。据说该佛腹内装有释迦牟尼、宗喀巴、松赞干布等的舍利及灵物。因此,这尊佛在拉卜楞寺很有名,建造以来的二百年,藏民对它异常敬仰。白度母佛殿主供的铜塑鎏金白度母菩萨像高约五百四十公分,宽二百六十八公分;医药学院供奉的不动金刚铜塑鎏金佛像高四百九十公分,宽二百四十公分。这些名称、形状不同的佛像、菩萨像,形体高大,制作精美,体态庄重,面目慈祥,给人以美感。小型的佛像也形象优美,比例协调,刻划细致入微。图丹颇章殿中的两个镀金铜瓶内分插的两棵高约二米的铜质菩提树,每树五百叶,大小一寸的树叶均站立一佛,两树一千叶站立一千佛,故称千佛树,看后令人拍手叫绝,堪为寺内佛像中的一大奇观。
木雕佛像中最为精细而姿态优美的是大经堂正殿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实有千手,法身八手最大,其中三手合掌,极身四十五手细小,其中一手合掌,其余四十四手各持种种法器,手中各有一眼。化身九百五十二手,分五层或十层如孔雀开屏般后插,成为木雕中精美的艺术珍品。观音菩萨神态安详,面目慈祥,佛冠、顶键、衣裙饰有各色宝石,绚丽多彩,显示了女性的纯朴妩媚。
拉卜楞寺中最著名的泥塑像是宗喀巴佛殿的宗喀巴泥塑和观世音菩萨殿的观世音泥塑像。宗喀巴佛像高六百公分,宽四百四十公分,造型生动,线条清晰,头戴黄帽,浓眉大眼,眼视前方,高嘴大耳,两手合于胸前,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神态如生,威仪庄严。观音菩萨殿也称千手千眼观音殿,据说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人间,都是大慈大悲的表现。这尊菩萨眉目生动,停立瞻望,给人以慈祥的印象。其他的佛殿也有不同的泥塑佛像,总计九百五十件,数量相当可观。这些佛像的塑造充分显示了藏族泥塑艺术的非凡成就。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些形态各异的佛像,形体虽是虚无缥渺的神佛,本质却是社会现实的反照,都是历代雕塑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美的理想。它们不仅是藏传佛教的精品,也是整个藏民族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绚丽多彩的酥油花 酥油花最初起源于西藏,1768年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依照西藏拉萨大型祈愿法会正月十五日的灯会,在拉卜楞寺正式建立了酥油花灯会制度。所谓酥油花是将酥油调上各种颜色塑造成各种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飞禽走兽及佛经故事。它的制作程序是先将木料或麦草按原设计的图案做成粗坯,然后用备好的酥油捏成雏型。最后按僧人所长,进行分工,或做人物,或作花草,或做宫殿,或做飞禽走兽。每人面前有一盆冷水,将带色酥油放入水中,捏成各种形状,黏在模型上,组成所设计的总体图案。
艺僧们凭自己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制作出色彩鲜丽,棱角分明,比例匀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工艺精品。唐僧师徒去西天佛国取经的酥油花,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酥油花图案将会把你带入苍莽久远的年代;那神态各异、形象逼真、眉目传神的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嘉木样活佛、唐朝皇帝李世民等酥油花人物像,会使你惊叹藏族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力和智慧表现力;那亭台楼阁、琳琅满目的花草树木,会把你带入恍若仙境的美妙遐想之中。近年来,随着牧民群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酥油花图案,如《牧羊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开满鲜花的辽阔草原,牛羊遍地,牧民群众欢天喜地,载歌载舞,一派繁荣景象。而塑造的西瓜、萝卜、玉米、苹果等,仿佛刚刚摘下的一样鲜嫩,使人垂涎欲滴。
酥油花这种特殊的工艺美术作品,是藏族文化中的奇葩,也是甘南藏区寒冷地区的艺术特产,是藏族艺术家们的独创,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酥油花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3) 佛教壁画与精美的唐卡
优美丰富的佛教壁画 壁画是藏传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所有的壁画始终贯传着佛教的教义和宗旨。优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藏族壁画的主要特点。
在拉卜楞寺内各个经堂、佛殿门墙上均绘有四大天王壁画,威严的四大天王像是护法神祗的代表。四大天王有的手持宝塔,有的持剑,有的撑伞,有的弹琴,形象地表现出四位天王的不同性格。在《极乐世界图》中,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创造出五十一个姿态各异、体形优美的供养飞天,有的转动宝幢、宝幡,站立云间;有的手持飘带和花鬘在飞舞;而画在前面的十七个供养飞天,则以夸张而美妙的姿态敲鼓、摇铃、击铙鼓、吹筚篥,与天女的舞蹈相伴随,洋溢着一种轻松浪漫的气氛。再加上图中点缀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高山流水,把一派歌舞升平、仙韵无穷的极乐世界展现出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在供养飞天的刻画上,画师们更是注重女性的温柔、平静、娇美、妩媚等内在情感的描绘。拉卜楞寺的《善友本生图》则宣扬平等和谐的思想。这幅图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某夏日,菩提树结出了甘美的果实,但树太高,树下玩耍的生灵们谁也够不着,于是大家决定将每个人的力量聚集起来,大象让灵巧的猴子爬上自己的脊背,猴子又让体轻的白兔站在自己的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鸟,终于小鸟用尖尖嘴摘取了一颗颗果实,使树下的每一位都得到了应得的一份。《善友本生图》反映的思想使这副壁画吸引着无数的信教群众,许多人都以能用额头虔诚地碰一下这幅吉祥的画面而感到荣幸和宽慰。
精美的唐卡 唐卡画是藏传佛教绘画中的另一种工艺品,是藏族所独有的。唐卡是用彩缎装裱的卷轴画,形制多为竖条长幅,大小无定制,有十多公分的微型唐卡,也有长达百米的宏幅型。按照质地和制作工艺,唐卡一般分为三类:绘制唐卡、织物唐卡(包括刺绣、织锦、贴花等)和印刷唐卡。常见的绘制唐卡是在布底和纸面上绘制图画后,镶缀彩缎边框,背面用绢帛托裱,两端加硬木轴心,画面覆盖能自由启闭的薄绢并饰有两条与画幅等长的彩带。唐卡出现在7世纪上半叶,但真正开始并大量采用这一形式,是在明朝。唐卡画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有佛像、人物、说法图、佛经故事、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天文历算、藏医藏药、人体解剖图等。拉卜楞寺反映宗教活动内容的唐卡有《释迦牟尼画传》《十六罗汉像》《时轮金刚像》《密集金刚像》《白度母像》《四大天王像》等。例如《释迦牟尼画传》是一幅释迦牟尼简传,唐卡左下角画的是释迦牟尼降生的情景,宫廷父王得知王子诞生,一片欢悦,上方天界奏起了仙乐庆贺。唐卡右上角画有释迦出走、落发为僧、修道成佛的故事。藏传佛教的许多大寺院中都珍藏着几幅巨型唐卡,拉卜楞寺每年正月十三“晒佛节”所晒的就是巨型唐卡。而小的唐卡是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艺术品,一般的信教家庭均在佛堂挂一两幅型制不同的小型唐卡画。
唐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被称为藏族的“历史画卷”,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风姿。
(4) 音乐与藏戏、法舞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音乐也是独具风格的。拉卜楞寺有一支嘉木样乐队,经历世嘉木样的组建、扩充,特别是在酷爱音乐、极富艺术才能的第四世嘉木样时,移植清朝宫廷及内地寺庙音乐,使拉卜楞寺乐队更加完善。这个乐队使用的乐器有云锣二、笛二、管二、笙二、鼓一。乐队使用藏文工尺谱,称为“藏谱”。1780年,四世班禅曾以藏谱作为祝贺乾隆七十寿辰的礼物之一。嘉木样乐队演奏的曲谱有“投金千宝”(大慈悲)、“仁钦恰尔帕”(降宝雨)等十种,总称为“道达尔”。
拉卜楞寺的藏戏产生得较晚,第五世嘉木样时开始演出,但由于有乐队的伴奏,比其他地区的一鼓一钹藏戏,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藏族舞蹈在藏传佛教不同流派中有不同表演程式和内容,即使同一流派,因寺院不同,“法舞”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来。但总的说来,寺院舞蹈(法舞)是神佛造型艺术的再现,就是将寺院静态的神佛造型艺术用动态的舞蹈方式表现出来,达到进一步宣传教义的目的。藏传佛教寺院的造型艺术水平很高,雕塑艺术很发达,表现在寺院舞蹈动作上,舞者的姿态、手势、装扮、配乐和表演程式都有严格的规定。整个舞蹈过程是在宗教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给人以庄重、肃穆、飘逸的感觉。拉卜楞寺的舞蹈法舞,藏语称“欠木”,指舞蹈者头戴面具,全身舞动,此即跳神。另有舞蹈或只是手臂在动作,名“尕尔”,或只是腿脚舞动,名“卓”。拉卜楞寺的法舞有正月十四日的“恰木钦”,三月初六的奠基法舞,三月十五日的时轮金刚根本续法舞,九月二十九日的禳灾法舞。每当举行这些法舞活动时,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膜拜,可以说寺院法舞场内场外是藏族人民群众宗教生活的一部分。拉卜楞寺院舞蹈包括娱神、禳灾、祈福等含义,往往给人们以一种威慑力量,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心理。
(5) 卷帙浩繁的经卷、典籍
自7世纪前后藏族开始较普遍地使用藏文以来,留下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闻名遐迩的拉卡楞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中藏经最多的寺院之一,共存经卷约六万余部。拉卜楞寺原来不仅有正规的藏经楼,而且有完整的印经院。据说,原藏经数量高达二十二万八千余部,藏文经版约六万二千余块,“文化大革命”期间藏经楼、印经院被毁,造成经籍、经版的大量流失。浩劫之后虽经抢救和收集,仅得到六万五千余部,占原藏经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九点六。
拉卜楞寺的经书分为全集、哲学、密宗、医药、声明、历史、宗教、传纪、工巧、历算、诗词等十七类。其中全集类一百七十七种二万一千余部,哲学一万五千余部,传纪一万九千余部,声明二百四十余部,文法五百余部,天文工艺二百八十余部,医药专著四百九十余部,密宗类六百六十余部。此外还有梵文经,用金汁、银汁、珊瑚、松耳石、珍珠、砗渠六种粉汁书写的《金刚经》;有用黄丝线在黑缎上织成的《善为经》;第一世嘉木样用金汁亲笔书写的《贤劫经》;其他用金汁写成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八千经》,银汁写成的《松赞干布传》《甘珠尔目录》等(参阅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还藏有贝叶经两部,据传一部为阿底峡(噶当派创始人)大师所诵;另一部为印度圣者华尔旦达哇智华写的梵文经。
拉卜楞寺所藏的文献典籍、经版极为珍贵,不仅是藏传佛教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6)宗教学府,人才济济
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藏传佛教文化渗入到藏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浓郁的宗教氛围中,寺院又成为传播这种文化的主要场所。拉卜楞寺自建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辈出,人才济济,使寺院名声大振,享誉全藏区。历代嘉木样都有高深的学问,为藏传佛教的名僧。
一世嘉木样名为华秀·俄项宗哲,1648年(清顺治五年)生于今甘肃省夏河县甘加乡哇代地方。七岁学读诵,进步神速,十三岁出家受戒,二十一岁时入藏进哲蚌寺郭莽学院学法,稍诵讲文,领悟透彻,参加辩论,对答如流。后又听讲五部大论、无量教典,学习声明修辞,音韵诸学,举一反三,稍读即悟。他博学多才,慎思明辨。五十三岁时,应第六世达赖喇嘛之请,出任郭莽院堪布,传授五部大论精文。又著《五论广疏》(五部宗教哲学辩论注释),为该院传承讲授所依。后应邀回到家乡建寺宏法,规定经堂制度等按哲蚌寺执行,辩经制度以郭莽院执行,并亲自开示讲授辩论例证,并讲道、次广论。一世嘉木样大师培养弟子甚多,著述也很多,主要的有《因明疏》《因明法程》《观观庄严论之探讨》《入中观之探讨》《佛历表》等(参阅唐景福《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在一世嘉木样主持拉卜楞寺期间,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使拉卜楞寺成为显密双修、机构严整、制度健全、治学严谨的宗教学府,为甘、青、川僧侣所敬仰,且以就学拉卜楞寺为荣。
以后各世嘉木样大师也兢兢业业,他们除传承先世严谨的教学制度外,还不时予以革新创造。因此,二百八十多年来,拉卜楞寺出现了一大批造诣很深,颇有名望的学者,如贡唐·丹白仲美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学贯三藏、精于中观的著名高僧,是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之下的“四大赛赤”之一,他精通《中观论》《俱舍论》,又学习密集,兼及医药、历算、诗境论和音韵等,是一个学贯三藏的大学者。拉卜楞寺也享有“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最高学府”的美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