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误入歧途
赫尔岑(1812—1870),俄国作家。他生于大贵族家庭。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1829—1833),就跟他的好友、后来的著名诗人奥格辽夫组织过研究社会主义和政治的小组。1834,他被沙皇政府逮捕并被流放长达八年之久,归来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847年,他被迫出国,于法国亲眼看到1848年6月的法国工人的起义。1853年,他在英国伦敦创办“自由俄国印刷所”,后又相继办起《北极星》文艺丛刊和《钟声报》,刊登揭批沙皇专治制度的文学作品以及有关文章和资料,积极宣传“打倒地主,解放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推翻沙皇制度。他所创作的以《谁的罪过?》为代表的小说,也以反对沙皇农奴制为主题。但由于他阶级出身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致使他一生思想都没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因此他绝不可能看到工人阶级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尤其是在他看到1848年6月的法国工人起义被镇压之后,不仅因为看不清革命的前途而悲观失望,而且竟然误入歧途,把在沙皇统治下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当作可能办到的事情来宣传,说什么可以“在沙皇统治下解放农奴,俄国可以通过宗法制的农村公社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这种说法在当时曾造成很坏的影响。
一个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当他虽然“已经走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面前停住了”脚步的时候,他必然要“在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动摇不定”(《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17页。)尤其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事实说明,赫尔岑动摇不定的最终结果是远离民主主义而靠近自由主义,甚而至于他竟错误地号召人们去走那种在反动统治下无法走通的道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