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申锡自讨苦吃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郭申锡自讨苦吃

宋朝庆历8年(公元1048)黄河在商胡(今河南濮阳县东)决口,皇帝派大臣郭申锡治理。堵决口要从两头筑堤,在当中合龙口。当时人们用一种叫做“埽”(sao)的东西来合龙门。埽是一个用秫秸、树枝和竹索编制的大筐,里面塞满柳条、泥沙、石块等。合龙时先在决口中间下一个埽,只要沉到河底,再下几个埽就能堵住决口。郭申锡看到水势凶猛,叫人做了一个有60步(约100米)高,分量也很重的大埽,以为只有这样又大又重的埽才能降住洪水。但是,一连下了几个埽,决口还没塞住,系埽的绳索反而先断了,堵了好几次,决口总是堵不住,整个工程已经动用了几十万民工,花了几万两白银,龙门合不扰就会前功尽弃。郭申锡十分着急。这时,一个治河工人高超提出建议,他说现在的埽太大、太重,人力压不下去,埽沉不到水底,水无法堵住,龙门也合不下了。应该把埽分做三切,切20步(约30米)高,各切之间用粗绳连系起来,合龙门时一节节地放。郭申锡以为又高又重的大埽尚且挡不住水流,改做小埽更不顶用,对高超的建议不加理睬。高超解释说,第一节小埽沉下去,水流虽然阻不断,但是水势一定变弱,第二节再压上去,水势更小,再压第三节,埽已经露出水面,决口堵住,然后再修堤筑坝,十分方便。高超的分析本来很有道理,但郭申锡自以为是,听不得高超的建议,仍然原方吃药,结果龙门没合上,口子更大了,水灾更凶了,这一下惹恼了皇帝,把他撤了职。后来,还是采用高超的办法堵住了决口,降服了洪水。人们连夜赶制了“为民除害”、“敢锁蛟龙”的匾额送给高超。

在任何事情中,赞同和支持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反对和批评也常常能给人以教诲和帮助。对一件事情,由于不同人经历不同,认识水平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主意、办法。这时,正确的看法和主意就不一定永远属于自己。因此,万万不能固执已见,自以为是,而应当有自以为非,自以为愚的勇气、肚量和自觉,善于在与不同意见的交流、商榷、讨论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不免由自以为是导致自找苦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