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命运哀叹调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沉重的命运哀叹调

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它反映了汉乐府的辉煌成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古诗十九首》在《诗经》以来四言诗的基础上,发展到成熟的五言诗,使我国古典诗歌的语言艺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其里程碑意义,不容置疑。然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写游子、思妇,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内容。其中许多诗篇,过分感慨人生的短暂与空虚,极力图谋富贵功名而不能实现,充满悲哀和感伤气息。如,《今日良宴会》中写道: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有些诗则在感叹命运无常、人生短暂之后,表现出极时行乐的思想。如,《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再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总之,《古诗十九首》中贯穿着一种沉重的感伤、彷徨、苦闷的调子,让读者感到的,是看不到人生出路的悲哀和渺茫。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十九首”的思想意义。

当然,《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是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政治混乱、黑暗。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在首都洛阳兴建太学,笼络吸收下层知识分子。《古诗十九首》里的游子诗,写的就是为谋求进身的知识分子背井离乡、漂流异地的境遇。桓帝、灵帝时期,统治集团的矛盾愈趋激化。党锢之祸使大批知识分子接连受到杀戮和禁锢。同时,这又是黄巾大起义的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政治上的混乱和腐化堕落已达到顶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一般文士是没有出路的。于是,在共同的时代主题下,生活上的牢骚与不平,时代的哀愁与苦闷便一并抒发出来,处处充满失意、沉沦之感,这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读者,既不能苛求古人,又应该用辩证分析的眼光,辩识这部分文化遗产的不足和遗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