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把杞人再看作庸人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杞人忧天”,说的是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连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终日愁眉不展。事见《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列子在这里的记载本无贬意,从科学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也应该承认这个杞人提出的问题是很自然的,在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下,应当说这是一个科学前沿问题,中外都盖莫能外。西方古代为了回答“天为什么不掉下来”这个问题,早在古埃及时代就提出了由几根石柱支掌的答案,后来到了希腊时期又提出了水晶球概念。中国古代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最早提出了“盖天说”,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有几座大山支撑着圆形的天。盖天说存在的不和谐性促使后人提出“倚天说”,以后又有了“宣夜说”和“浑天说”。“天为什么不掉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深化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力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因此应当公正的说,忧天坠的那个“杞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代科学家,他的“天坠”这个答案正是他对“天是否会掉下来”这个问题的回答。可惜在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这位忧天坠的“杞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反而成了庸人的典型代表,“杞人忧天”也被演变成一个成语,专门用来比喻那些不必要的、无谓的忧虑(《辞海》和各种字典都是这样解释“杞人忧天”的),李白的诗中还有“杞国无事忧天倾”的名句。这种演变出来的看法,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天文研究没有进化成近代的引力理论的重要原因!只要看一看西方的科学思想演变史,这一点就十分清楚了:“天为什么不掉下来”这个问题一直是西方古代科学前进的动力,水晶球模型以前的理论自不必说,托勒密的“地心说”是直接在水晶球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该模型的困难导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最后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天何以不掉下来”的问题。在中国,由于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说成是无事找事,就扭转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方向,中断了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天,是该为忧天的“杞人”恢复名誉的时候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古代科学家,每一位了解科学发展史的人,再也不应该把杞人看作庸人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