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引起的反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国球”引起的反思

在40届世乒赛上,中国男子乒乓球项目全军覆没,在世界乒坛引起巨大震动,举国上下议论纷纷,国人为之悲伤!惊叹!

1986年上半年,中国派队参加世界第二届少年乒乓球比赛。由于第一届中国队输得一塌糊涂,大家以为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的原因,这次选派了刚刚获得全国冠军的马文革出阵主力,人们认为,以世界一流的中国冠军参加亚洲少年比赛,必定稳操胜券,但事与愿违,结果马文革仍告负。消息传到国内,轰动乒坛。对此,国家体委立即召集全国教练到北京开会分析研究。但相继在奥运会亚运会上,中国男队仍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乒乓球界马不停蹄地研究、反思、找原因、想办法,然而已经为时太晚,失败的种子早已埋下。

中国队的这种状况,有人认为是技术上落后了,这无疑是有道理的,那么,其原因何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981年,国家体委撤消了国家青年队。然而忽略了青年队曾为国家培养了庄则栋、李富荣等一大批世界冠军的历史,使国家队失去了培养后继人的基地。现在虽然已重新组建,但优秀运动员的来源匮乏,只能起到省体校的作用。更不尽人意的是各省市队也在大幅度地缩减编制,有的甚至干脆砍掉了乒乓球项目,使国家的乒乓人才成了无本之木。这种政策变化是防碍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

乒乓球界人心不稳定也是造成成绩下跌的因素之一,面对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基层业余体校教练奖励和补贴等分配政策跟不上改革步伐,大大地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国外运动员商品化高待遇现实对一些运动员也有一定的干扰。由于目前中国尚无能力达到国际上的水准,至使一些有名望的教练和运动员纷纷到国外接受雇用,虽还处在出成绩的时候,却结束了国内的运动生涯,从而影响着国内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我国现行体制不能排除运动员解决个人出路的后顾之忧也是一个主要因素。一些已有名气的运动员在鼎盛时期还能有较好的待遇,一旦继续发展无望,则前途未卜,出路难寻,尽管有的人能去读书,但读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从一种生疏的专业上很难得到发展,就绝大多数运动员的出路只能解甲归田,因此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常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后顾之忧甚重,因而不能安于运动训练,其运动技术水平岂能得到提高。

要想使国球重新称霸于世,除去在技术上下功夫外,改革则是当务之急。只有大胆地改革,在公平竟争的机制下,优秀的运动员才能脱颖而出,重新走上世界乒坛的舞台,才能改变男子乒乓这种江河日下的局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