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歌辞》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陇头歌辞》原文与翻译、赏析

其一

陇头流水①,流离山下②。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③,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④。遥望秦川⑤,心肝断绝。

【注释】 ①陇头: 指陇山的顶上。陇山,又叫陇坂、陇坻、陇首,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沿伸于陕甘边界。②流离: 山水淋漓四下的样子。③欣城:未详。④幽咽:低微断续的流水声。⑤秦川:指陇山以东的关中平原,在今陕西省中部。

【赏析】 《陇头歌辞》属《梁鼓角横吹曲》,亦有人认为是汉魏旧辞。共三首,既独立成篇,又互有联系,可看作是组歌。

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到北齐、北周,北方一直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广大人民或因服役远征,或因战祸破坏,或因被迫迁徙,纷纷背井离乡,流亡失散,饱经丧乱之苦。于是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折杨柳枝歌》),那些抒写羁旅行役内容的民歌,便成为北朝乐府中最为撼人心魄的部分之一。这三首《陇头歌辞》在反映漂泊流浪者的痛苦上,尤其写得悲切动人。

第一首主要写游子飘泊旷野的凄苦。这个流浪者远离故乡,来到荒寂的西北高原,呈现在面前的景象十分壮奇:“陇头流水,流离山下。”陇山山势高峻盘曲,顶上有流水,据《三秦记》记载: “其坡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 ‘陇头水’也。”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陇头水四散流淌山下的情景。眼前景色使歌者自然地产生了联想: “念我一身,飘然旷野。” 在他看来,这陇头流水淋漓四下的情况与自己远离故土四处飘荡的遭遇极为相似,所以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感念个人孑然一身,飘游到这空旷荒凉的山野中来的苦楚。两句诗八个字,可谓一字一泪,写得异常凄恻悲凉。

描写漂泊之地的苦寒是第二首的主要内容。“朝发欣城,暮写陇头。”“欣城” 在什么地方,现在不详,但由 “朝发”与 “暮宿”来看,游子走了一整天才走到,可见欣城离陇头一定不近。在如此之长的旅途上跋涉,加上沿途荒凉,地势屈曲,其艰苦的情形完全可以想见。而到了陇头住宿下来后又感到异常地冷: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天冷得不能张口说话,舌头快要卷缩到喉咙里去了。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是通过典型感受来写严寒的,如杜甫的诗句“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此处写寒冷也是用的这种方法,所不同的是,杜诗是写实,而这首民歌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因为事实上舌头不会冻得卷缩到喉咙里去,但唯其这样写,更显得寒冷感受的强烈,表现出民歌善于运用夸张的特点。这种符合艺术真实的夸张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生动而具独创性的,既形象地写出了漂泊地的酷寒天气,又淋漓地抒发了游子的痛苦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他的悲凄之泪和着卷缩的舌头一起咽到了喉下。这样的写法,非漂游在荒寒陇头的流浪者不能道,具有身临其境的感人艺术效果。

第三首着重写游子思乡深情。开头两句与第一首一样,也是写景,并且仍然是写 “陇头流水”,相异之处是第一首写目见,描绘的是流水的视觉形象,此首是写耳闻,刻画流水的听觉形象。以 “鸣声幽咽” 来描写“陇头流水”,不仅生动而确切地揭示了流水声响的特点,而且带有漂泊者凄苦的感情色彩。陇头流水声传入耳中,如泣如诉,动人心魄,勾引起流浪者郁积于胸的悲愁,成为触发他思乡之情的催化剂。于是,感情的闸门被冲开,一发而不可收拾,凝铸成后面两句诗: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秦川是游子的故乡,那里原为富庶繁华之地,在频繁的战争中迭遭破坏,人民被迫弃乡流离。所以当他登上陇头,置身于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时,不觉神驰万里而要遥望秦川了。想到自己离故乡是那么遥远,并且随着不定的飘游,将越走越远,或许再无还归之日,感到心肝都快要破碎断裂了。这里并没有重墨浓彩地加以铺叙渲染,只是勾勒了 “遥望秦川”的动人画面并用了带有夸张色彩的“心肝断绝”四个表情字眼,就把漂泊者思乡的痛苦深切传神地写出来了。

这三首抒写漂泊者悲苦与思乡之情的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怀乡的诗与宋词中描写 “游宦成羁旅”的词作相比,有同有异。同的是,它们都往往触景生情,融情入景,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以环境气氛烘托离愁乡思,富有意境美。所不同的是,这些民歌是时代动乱、人民遭难的产物,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开阔旷放的意境,刚健质朴的语言,率直而又略带蕴藉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沉雄悲凉的民歌风格;句式为四言,整齐简洁,短促有力,富于节奏感和均衡感,较好地表现了愁思悲慨,在《诗经》四言诗与曹操四言乐府之后,使四言诗又一次放出了异采。

《陇头歌辞》对后代影响深远。“心悲异方乐,断肠陇头歌” (王褒《渡河北》)。陇头流水成了后来诗人抒写漂泊者羁旅之慨和思乡之愁的习用题材与典故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