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鰕䱇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曹植《鰕䱇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魏]曹植

鰕䱇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上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高念翼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鰕䱇篇》在《乐府诗集》中被收入《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说:曹植拟《长歌行》为《鰕䱇》。” 《长歌行》是慷慨激烈的调子。这篇诗也正是慷慨激烈之词,是曹植自制的新题乐府。 “

《鰕䱇篇》的写作年代有前期之作和后期之作的不同说法,但从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来看,应该是他前期的作品。曹植的前期生活虽然平顺、安逸,但他始终没有机会在政治军事上负担重任,他和曹丕的争权斗争时有存在,他在政治上仍有其不得志之感,其前期之诗作中,也是有这类慷慨之音的。

篇首托物寄兴,以兴抒情。头四句连比,以鰕䱇、燕雀比世俗小人,以鸿鹄自比。前两句与后两句互为映衬,烘托出“鸿鹄游”的浩瀚之志。这是诗人化用《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典故,曲折的表露心迹,起到天衣无缝的作用。那么,这首诗中说的鸿鹄之壮志又是什么呢?作者以设问语气埋下伏笔,意在言外,给人以“神思”的想象。

“世上”两句承上启下,上承前四句之比兴,下启后八句之议论。此两句意谓世人如果真能明白燕雀鸿鹄本领志向不同之点,那么他就必然会不断地进修德业而达到举世无双了。此两句是对“安识鸿鹄游?”句的“暗传”议论,必须仔细寻味才能发现。明说世人如果明白了这点,才会达到举世无双,实际是暗示世人不可能明白这个道理,也是不可能达到举世无双的。这一暗传,自然过渡到以下八句之议论,突出地强调了只有个人才能达到“举世无双”的地步。

“驾言”四句是诗人的正面议论,诗意隐譬含蓄。前两句托物寄兴,是对“大德固无俦”的进一步说明,犹言怎样才能达到这“大德固无俦”的地步呢?那就必须具有“鸿鹄游”的气势,方可登五岳而小陵丘。此两句是从《法言·吾子》:“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和《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两个典故中化用而出。其意如俗语“站得高而看得远”。 “俯观”两句语意双关:一方面是对“登东岳”俯观“小陵丘”之景的写照;一方面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评论。诗人以“上路人”喻指掌握重要权力的达官贵人,意谓诗人具有“鸿鹄游”之气势,故能高瞻远瞩,看清楚世上那些达官贵人都是只知谋求个人权势利益的小人。这两句与下四句形成鲜明对照,衬出“高念”、 “远怀”的壮志与世俗“小人”之见是迥然不同的。

“高念”四句,奇军突起,是诗人情感的至高点。诗人以时代的最强音直抒胸臆,诗人笔下的“皇家”和“九州”指的是国家大事,而不是个人的得失,是世俗小人所不可知道的,所以诗人高呼: “壮士的崇高信念是想为辅佐皇帝而尽力”, “壮士的远大理想是想为统一中国而献身”。诗人这种宏伟壮志,通过“抚剑”两句绘形绘声地表现出来,其胸襟之博大,囊括宇宙。 “抚剑而雷音”出自《庄子·说剑篇》,篇中云剑有天子剑、庶人剑、诸候剑。又云:“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君命者矣。”曹植的身分是诸侯,所以取庄子“诸侯剑”之典,借以比喻个人的报国壮志犹如诸侯之剑,一旦起用,其威力可平天下而震四方也。

最后两句,综括全篇,道出全篇之旨。意谓壮士的鸿鹄大志,是世俗小人所不可知的,这些世俗小人只不过象“燕雀戏藩柴”那样无益地嗷嗷乱叫而已。最后一句以反问语气结束全篇,全篇之旨落实到一个“忧”字。正至诗意深邃浓厚之际,诗歌戛然而止。诗人“忧”的是什么呢?不言自明、忧在其中,使人回味无穷。可谓是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微妙效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