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战城南》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汉]民歌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属乐府《鼓吹曲·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据《古今乐录》所载, “汉铙歌”古辞存二十二曲,其中四篇曲词亡佚,故古辞实存十八篇。十八篇古辞,曲名皆取篇中首句。铙歌是汉代的军乐,然而它的歌辞却不限于战阵之事。庄述祖在《汉鼓铙歌曲句解》中说:“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陈之事。”现存铙歌十八曲中,或写朝会宴享,或写从行狩猎,唯有《战城南》这一篇是“序战陈之事”的。

这是一篇反战的歌辞,全文可分为四层。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为第一层。歌辞一开始,就展开了一幅尸横荒野,惨不忍睹的画面:城南城北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城北城南都横陈着战士的尸首。战士的尸首得不到埋葬,一任鸟啄兽食。 “野死不葬乌可食”,一个“可”字,正话反说,蕴含着诗人极其愤激的感情。面对着一幕幕惨景,诗人想落天外,要让乌鸦“且为客豪”!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异乡人,故称之为“客”。豪:同“嚎”,号哭。诗人要乌鸦为客死他乡的将士们举行招魂葬礼:将士们的尸体反正不会被掩埋,你们在啄食之前,姑且号哭一番,以告慰他们的亡灵吧!这无可奈何的奇想,表现了诗人无限伤悼的心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是歌辞的第二层。激激:流水清澈的样子。诗人紧接上文,进一步描写沙场的荒凉境况。扫庭犁穴般的战斗结束了,一切都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战场上只见那呜咽的流水,幽暗的蒲苇,骏马英勇战死,劣马徘徊悲鸣。诗人用蒙太奇般的手法。将四幅似乎无内在联系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浓重地渲染了战场死寂凄惨的气氛。流水“激激”,反衬出战场的沉寂;蒲苇“冥冥”,烘托出战场的昏暗;战死的骏马和悲鸣的劣马,又渲染了战斗的惨酷。诗人看似写景,实则在抒发自己深沉、强烈的激愤之情。

战争使前方的将士沙场捐躯,也使后方的局势动荡不安。诗的第三层,另起新意,写社会的动乱。“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梁:表声的字,无义。筑室:指土木工事。社会动荡,使应役的壮丁们为构筑城堡工事,被迫南征北调,无法从事农耕,以至田园荒芜,禾黍不获,服劳役的人们即使想如战死沙场的将士们那样成为“忠臣”也不能够。 “禾黍不获君何食”一句,表面上象是在为君王着想,实际上,它含蓄地揭示出“禾黍不获”乃是君王发动战争的结果,你君王这样搞下去,吃什么啊! “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固然表达了人民的善良愿望,然而它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形象地暗示出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造成了前方将士暴尸荒野,社会动荡混乱;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使人民征调从役,无暇稼穑;而禾黍不获则又使人民无力征战,欲为“忠臣”而不能。如清人王先谦所说:“饥困不能力战,虽愿为杀敌致果之忠臣安可得耶?” (《汉铙歌释文笺正》)并且, “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还证实了这样一个可悲的现实:前方的将士尽管血洒疆场,但比起后方含辛茹苦的人民,他们竟成了幸运者,因为他们毕竟还落了个所谓“忠臣”的美名。战死沙场,对后方人民来说竟成为可望不可得的憾事!从以上诸种意义上来说, “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大大深化了本诗的主题。歌辞的这一层,无情地推出导演这场社会悲剧的罪魁祸首。

歌辞的最后一层,与开头照应,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的怀念。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你们这些将士们,真是令我思念,早上你们奉命征战,晚上却看不到归来的身影!歌辞至此戛然而止,无尽的诗意令人咀嚼。其中有对将士们无畏精神的崇仰赞美,有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不平,是对残酷战争的无情抨击,是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战城南》真可谓千古咀咒战争之绝唱。

这篇乐府古辞在描写战争方面颇具特色。歌辞没有在双方如何刀砍剑劈、拼搏撕杀上花费笔墨,而主要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惨景。莱辛说过: “人们从大风暴抛掷到岸上的破船和残骸,就可以认识那场大风暴本身”。(《拉奥孔》)同样,我们通过乌鸦啄尸、蒲苇冥冥,骏马战死,驽马徘徊等景况的观照,不难想象那场战争是如何惊心动魄,残暴至极。而把战争表现得越惨酷,把将士的死表现得越悲壮,就越能深化主题,越能反衬出人民的苦难,因为战死在沙场竟是苦难中的人民求之不得的事,人民的苦难可想而知。同时,这首诗中,战争场面与整个社会相互交织,既有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又有战争恶果的形象体现,从而在战争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中,揭示出人民遭受灾难的深刻原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