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丽人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冬,杨国忠凭借裙带关系作右丞相,杨家权倾朝野。天宝十二年春天,杜甫写下这首诗,对杨家兄妹的荒淫奢侈给以辛辣的讽刺。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开头两句,照应题目,点明一篇主旨。三月三日,俗称上巳节,此日士女多出来游赏,踏青修禊(辟除不祥)。丽人,旧注多认为是指曲江游春的众多仕女,实误。诗中第一部分极力描摹“丽人”的身姿服饰,实系对杨氏姊妹的刻划。《旧唐书·杨贵妃传》说: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著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花,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史书中对杨氏姊妹游曲江的事没有记载,但从中推求,大致不差,可与杜甫诗中所述相映正。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极言“丽人”之美。她们浓妆艳抹,神气洋洋,端庄大方,加上体态优美,皮肤嫩白,自然是“天生丽质”。“淑”“真”二字,似赞而讽,正是反语。下面数句,极言“丽人”服饰之盛:“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这些“丽人”身穿的罗衣上用金、银线绣着孔雀、麒麟,头上带着翡翠做的盍叶。鬓唇,即鬓边。裙带上镶着珍贵的玉珠。腰衱,即裙带。其中,一个“照”字,从美的效果来表现美,使这几句静态描写神采飞动,正是由于“丽人”的出现,正是由于“丽人”炫目刺眼的珠玉绮罗,点缀着暮春的景色。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就中,其中。云幕,云雾似的帷幕。椒房,因汉代皇后居室用椒和泥涂壁,后世称皇后为椒房,皇后亲属为椒房亲。至此,诗中所要刻划的对象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诗中先描写“丽人”的姿容,蓄势待发,此处点题,一笔挽住,开始转入对杨家饮食车马的豪华进行铺叙。虢与秦,指杨贵妃的姊妹虢国夫人、秦国夫人。 《旧唐书·杨贵妃传》:“有妹二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掖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确是食精脍细,翡翠之釜盛着驼峰,水晶盘子装着白鱼,可是,夫人们连这些也吃腻了,“犀筯厌饫久未下”,手拿牛角筷子半天不动一下,让宫廷厨师白忙乱了好大一阵: “鸾刀缕切空纷纶。”犀筯:犀牛角做的筷子。厌饫,吃得腻了。鸾刀,有铃的刀。缕切,细切。可是,就在贵夫人们酒足饭饱之时,宦官们飞马前来,送来御厨们精心烹制的山珍海味。一时间,乐声大作,轻歌曼舞,杨氏姊妹真有着享不尽荣华富贵,就是连奔走于其门下的无耻小人,也纷纷占据高职,这时自然也会向杨家兄妹献媚助兴。杂遝,众多。要津,要路,指重要官职。乐府诗多用赋体,杜甫尤工此道,这一段关于杨氏姊妹奢侈生活的精细描写,莫不富有讽意。其味穷水陆,厌饫不下,是斥责其暴殄天物。黄门奔走,可见玄宗宠幸之过;声乐之盛,宾从之贵,一刺杨家之骄奢,一刺小人之附炎。富丽铺排之中,含有清刚之气,深得诗家三昧。
写完杨氏姊妹的骄奢生活,诗人开始描写杨家的另一个权贵——杨国忠,并突出其性格特点中的一个“淫”字,从而完成了对杨家荒淫奢侈生活的综合评述。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逡
巡,徐行。你看,黄门奔走络绎不绝,后面却有一人,旁若无人,按马徐行,不用问,这就是权势熏天的丞相杨国忠。“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这里杜甫妙用典故,暗喻杨国忠和虢国夫人的私通。古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的说法,萍之大者,即蘋,所以杨花与蘋实为一体,杨花覆蘋,影射兄妹苟且。另外,北魏胡太后尝逼通杨白花, 白花惧祸,降梁,改名白华,胡太后思之,作《杨白华歌》,有“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窝里”之句。青鸟,西王母使者;飞去衔红巾,指为杨氏姊妹传递消息,红巾,妇女所用手帕。杨国忠之气势煊赫,炙手可热,无人可比,当他尚未到曲江,观者犹得进前,一见杨氏姊妹之容。杨国忠一到,则“呵禁赫然,远近皆为辟易”,其不欲游人窥视,实不愿人见其与虢国夫人狎昵之态,其淫乱之意,诗中含蓄透出,婉而多讽,微而旨深,妙合诗家温柔敦厚之风。
蒋弱六谈及读这首诗的体会时说: “美人相,富贵相,妖淫相,后乃现出罗刹相,真可笑可畏。”确是把握住了杜诗的思想,从“丽人”的姿容、豪华、荒淫中,我们看到了其权势的逼人,也看到了杜甫高超的讽刺技巧,看到了杜甫如何使其现出罗刹恶鬼的本来面目。正如浦起龙所说: “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