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3,承天景命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5。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6;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8。虽董之以严刑9,振之以威怒10,终苟免而不怀仁11,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2。载舟覆舟13,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1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1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0,简能而任之2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2。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3

【注释】 1神器:指帝位。 2域中:这里泛指天地之间,即帝国统治的版图之内。 3凡百元首:所有帝王。凡百,所有一切。 4景:大。 5克:能够。 6殷:深。 7傲物:指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人。 8行路:行路人,过路人。 9董:督责。10振:通“震",这里有威慑的意思。 11怀仁:指怀念皇上的仁德。12可畏惟人:可怕的是民众。 13载舟覆舟:水能载船,也能翻船。语出《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4谦冲:谦虚。冲,谦和。自牧:自我修养。 15满溢:这里以水之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 16盘游:盘桓游乐而忘返。这里“盘游”指打猎。三驱:三面围合,敞开一面来捕野兽。这样可使禽兽逃走一些,不致完全被杀,这是所谓好生之德。《易经·比》:“王用三驱,失前禽。” 17敬:这里也是“慎”的意思。 18壅蔽:指耳、目被堵塞、遮蔽,即指视听受到局限。 19谗邪:指好进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黜恶:贬黜邪恶之人。 20 宏兹九德:弘扬这九德的修养。九德:据《尚书·皋陶谟》,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21 简:选择。 22 垂拱而治:指天子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尚书·武成》:“垂拱而治天下。”意即任用的人都称职尽力,人君不用费心费力天下便治理得很好。 23 百司:百官。

【今译】 我听说要使树木长得好,就要加固它的根;要使河水流得长远,就要疏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就要多行道德仁义。源流挖得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树根埋得不牢却希望树木长得很好,道德仁义不深厚却希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身担帝王重任,处于天下最高地位.不能居安思危、力戒奢侈而崇尚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流而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帝王,秉承上天大命治理天下,创业时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而坚持到底的却没有几人。难道是创业夺取天下容易,守业治理天下困难吗?这大概是他们在艰苦、忧患中创业的时候必然诚心诚意对待臣子,一旦功成,志得意满,便放纵感情,盛气凌人;诚心诚意,即使象吴、越这样的世仇也能团结在一起;盛气凌人,则骨肉之亲也会疏远得如同路人一样。这样,就是用严厉的刑罚督责,用严威、盛怒震慑,他们也只能以幸免于惩罚苟且为安,而不会感怀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内心不服。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正是民众之心;水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审慎的。如果真的能做到:看见自己心爱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而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工程,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定;意识到自己地位的高,就要想到应该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象江海下汇百川一样而能容纳一切;喜欢打猎,就要想到以三驱为度而不能任情滥杀;担心懈怠,就要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善始善终;忧虑耳塞目遮,就要想到应虚心听取臣下的各种意见;怕偏听谗佞之言,就要想到先正己身而贬斥邪恶之人;要加恩赏赐,就要想到不要因为自己高兴而使奖赏不当;要施行惩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自己恼怒而致滥用刑罚。要有这十种思考,弘扬九种传统美德,选拔贤能之人而任用,择取良好意见而采纳,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尽献其才智,勇敢的人就会尽献其力气,仁爱的人就会播植其美德,诚信的人就会效呈其忠心。帝王文武并用,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何必还要亲自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责呢!

【集评】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魏征传》:史臣曰:臣尝读汉史《刘更生传》,见其上书论王氏擅权,恐移运祚,汉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郁,极言而不顾祸患,何匡益忠荩也如此!当更生时,谏者甚多。如谷永、杨兴之上言,图为奸利,与贼臣为向导;梅福、王吉之言,虽近古道,未切事情。则纳谏任贤,讵宜容易!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一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引者按:包括《谏太宗十思疏》),可为万代王者法。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眺,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此魏公贞观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谓人君敢于纵情傲物,不积道义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约言之,总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复有《十渐不克终》之疏,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长也。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簿并传。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二:评解 以文论,总冒总收,有埋伏,有发挥,有线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笔,排奡雄厚,不尚单行,最合时墨;以理论,忧盛明危,善始虑终,虽古大臣谟诰,不过如此。疏上,太宗即纳,此魏公所以称贤相,而贞观之治,亦几于古也。

书后 明良之遇,至难言矣,以魏征之贤,得遇太宗,疏上即纳,闻过若喜,虽古帝王置铎悬鞀,立谏鼓,设肺石,迁善之速,不是过也。是以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即魏徵亦得获保首领,告称贤相。此三镜之喻,所由足系人思也。无何以侯、杜之故,遂罢尚主,踣撰碑。良由太宗好名,面从而非心悦,以故身没未几,顿易初心。而其所上疏中,虽中时病,而伦常之大,究未一言。盖其凉德于手足者,不觉凉德于股肱矣。鸣呼,此所为三代以后之明良也与?

【总案】 自古以来,明君莫过于虚躬纳谏,知人善任,贤臣莫过于直言敢谏,刚正不阿。魏征伴太宗十余年,直言上疏二百余次,太宗多能虚心听取,毅然采纳,应该说,这确是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被称为明主,魏征被称为贤相,已是千古美谈。

本文是魏征奏疏中有代表性的篇章,对历史上为政用人乃至成败兴亡的渊博见识,耿直敢谏而又善于言辞的性格和才情,都有所体现。此疏不是就某一具体问题的是非而进谏,而是就帝王在如何治理国家、对侍臣下、加强自我修养等方面,提出了十种应遵循的思想原则,其要害为“厚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是带有根本性的,是“十思”的核心和基础。它并不限于唐太宗;观历代君王、官吏的成败得失,莫不出因于此。所以至今人们还视此为美政、美德。此疏表意直率,语言质朴,但又善于取譬说理、正反相证,因此道理说得透彻而又形象,易于为人接受。如,开篇便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用来引喻“思国之安耆,必积其德义”,颇有事理如一、天经地义之概,不由人不信服。之后,又从反面来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于是形成了不容置疑的气势。这样,就把人君必厚积德义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的道理说得很透彻了。但是,这对全文来说还是在打基础。怎样厚积德义以求国之安呢?于是作者提出人君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便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才是全文主旨。作者还以回扣前喻来突出主旨。然而,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毕竟还是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如何具体做到、具体落实呢?于是作者提出了“十思”,即面对十种情况应有的考虑、作法。可见,“厚积德义”而“求国之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十思”,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全文可谓层层推进,顺理成章,脉络十分清晰。

就“十思”而论,有宏观问题,有微观问题,却都是帝王必然遇到或经常遇到而必须有明确认识并能正确对待的问题。“十思”的提出,反映出魏征卓越的见识和思虑的周密,当然也体现着他的忠心和胆量。“十思”中的“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等,不仅对过去的帝王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对今天各级在位者的从政乃至平民个人的处世为人来说。仍有借鉴意义。无论古今,无论对于谁,它都是美德,是永恒的美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