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从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篁竹2,闻水声,如鸣佩环3,心乐之。伐竹取道4,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5。全石以为底6,近岸,卷石底以出7,为坻为屿,为堪为岩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9。
潭中鱼可百许头10,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11,影布石上,然不动12;俶尔远逝13,往来翕忽14,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5。其岸势犬牙差互16,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17,悄怆幽邃18。以其境过清19,不可久居20,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2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2。
【注释】 1小丘: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清一统志》:“小石潭在零陵县西小丘之西。” 2篁(huang)竹:竹林。 3佩环:古人佩在身上的玉制饰器。 4取道:此指开辟道路。 5冽:水清。 6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 7卷石底以出:潭底的石向上卷起,露出水面。 8坻(chi 池):水中小洲。屿:小岛。堪(kan 刊):凹凸不平的山。岩:山崖。 9蒙络摇缀:指覆盖在石上的翠蔓和绿树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摆下垂。缀:连缀下垂。参差:长短不齐。披拂:飘动。 10百许:约一百左右。 11澈:洞澈,透明。 12佁(ai 矮)然:呆呆的样子。 13俶(chu 触)尔:忽然。 14翕(xi 夕)忽:迅速。 15斗折:象北斗七星的星座轨迹那样曲折。蛇行:象蛇爬行那样蜿蜒。 16犬牙参互;此处形容岸势象狗牙一般交错不齐。 17凄神寒骨:心神凄凉,寒气刺骨。 18悄怆幽邃(sui 遂):冷清幽深。 19过清:过于凄清。 20居:这里指停留。 21吴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元和初年进士,元和之年(808)初贬永州,与柳宗元友谊深厚。龚古,不详。宗玄:柳宗元从弟。 22隶而从者:隶:奴。这里当随从讲。崔氏:崔简,柳宗远的姊夫。小生:年轻人。恕已、奉壹:崔简的两个儿子。
【今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就象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这使我感到很高兴。辟开竹林,开出一条小道,下面便出现了一个小潭,潭水特别的清澈。潭底是一块完整的石头,靠近潭边的石底,翻卷着露出水面,有的象水中的小洲,有的象小岛,有的象凹凸不平的小山,有的象小小的山崖。岸边的树上翠绿色的垂蔓连缀下垂盖在潭上,随风飘动,参差不一。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象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什么依傍。阳光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分布在石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它们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显得十分轻快,好象在同游人逗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星座那曲折,象爬行的蛇一样弯弯曲曲,有的地方看得见溪流的光亮,有的地方看不见。溪流两岸的地形,犬牙齿错一般,没有办法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坐在潭旁,四周竹树环绕,寂寥无人,只觉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陷入深深的忧伤之中。因为这个地方过于凄清,不可久居,于是我把这景象记下来就离开了这里。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随我们去的有崔家的两个青年人,一个名叫怒已,一个叫奉壹。
【集评】 清·乾隆《唐宋文醇》卷十六:“ 郦道元《水经注》,史家地理志之流也。宗元《永州八记》,虽非一时所成,而若断若续,令读者如陆务观诗所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绝似《水经注》文字。读者当合观之。”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九:“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三:“白石底潭,正宜品以清字。题咏题象,粼粼映眼。”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九:“此等写景之文,即王维之以画入诗,亦不能肖。潭鱼受日不动,景状绝类花坞之藕香桥,桥下即清潭,游鱼百数聚日影中,见人弗游,一举手,则争窜入潭际幽兰花下,所谓“往来翕忽,与游者相乐”真体物到极神状处矣。
……
文不过百余字,直是一幅赵千里得意之青绿山水也。”
【总案】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游记。从游踪看,是前三篇的继续,从写作上看,写景抒情较前作又更致精细入神。因此倍受评家偏爱。有的赞它写景如画“即王维之画入诗,亦不能肖”;有的赞它写景“动定俱妙”,“意境弥深”;有的赞它篇幅短小内容博大“文不过百字,直是一幅赵千里得意之青绿山水也。”然笔者认为,清文论家浦起龙在《古文眉诠》(卷三十五)中的评点“白石底潭,正宜品以清字,题脉题象,粼粼映眼”是为中肯而不落俗。
的确,本文无论是结构线索(题脉),或是体物极神的景物描写(题象),都贯穿着一个“清”字。文章首以清泠水声引入“水龙清冽”的小潭是一“清”字,接写潭石游鱼,“全石以为”,鱼若空游,还是一个“清”字;再写出潭探源,“其境过清”又是一个“清”字。可见这个“清”字不仅是连缀文章的线索,这个“清”字还把玲珑多姿的石,青翠百态的树,轻灵多情的鱼,写到极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情与景的交融中,这个“清”字还层层深入地把作者闻水声产生的“心乐之”到赏鱼时进入“似与游人相乐”的忘我境界和坐潭探“源”(有双关意)后产生的“其境过清”的现实心理变化过程,如诗如画,维妙如肖地描绘了出来。使人读后既能通过那泓清澈透底的潭水,体察到柳氏对高洁精神境界的追求,又能体察到他被逐他州难以摆脱的清凄悲凉的复杂心态。
柳氏不愧为山水游记艺术大师,他用他那独特的神奇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不朽山水画卷,也用那独特神奇的画笔,画出了自己洁白、清凄、苦闷的灵魂。由此可见,本篇这个“清”字,内涵是多么丰富。它不只是全篇的题脉、题象,也是柳氏人格、心灵的写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