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
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
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
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说明
这是一篇着名的游记。文章先提出对石钟山命名来历的疑问,接以自己亲身探访,考见虚实,终于弄清真相,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认为对任何事物不应该采取“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的态度。这种认知态度,对后人亦颇多启发。全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结构谨严,轻快流畅。月夜江上一段,描写生动,文多波折,尤见奇峭。
集评
杨慎曰:通篇讨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又辨出周景王、魏献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
茅坤曰:风旨亦自《水经》来,然多奇峭之兴。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五
吕留良曰:此翻案也。李翻郦,苏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独得,详前之所未备,则道元亦遭简点矣。文之奇致,古今绝调。
——清·吕留良等《晚村精选八大家古文》
沈德潜曰:记山水,并悟读书观理之法,盖臆断有无,而或简或陋,均非可以求古人也。通体神行,末幅尤极得心应手之乐。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三
吴楚材曰: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晰,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明。悦心快目!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
刘大櫆云: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叙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
——清·王文濡《评校音注古义辞类纂》卷五十六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