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原文与赏析

张籍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尖锐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这首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唐代宗初年(762)四镇失陷,到诗人写这首诗(824)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难道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吗?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照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辜负了朝廷的重托,长期失职,真是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这样对举揭示边城长期失陷的原因,比白居易、元稹的正面揭露更强烈、更深刻。

这首诗的主题在最后一句,作者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着墨,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作者的用意显然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深刻地谴责了边将思想的腐败、道德的败坏,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题的表达,无情的鞭挞、无限的愤慨,淋漓尽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