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是陈与义二十八岁时,由汴京去襄邑,沿汴河而下途中所作。诗写汴河两岸的景物和顺风行船的舒畅悠闲之感。
按一般的写法,开头两句的顺序是可以颠倒一下的:“百里榆堤半日风,飞花两岸照船红”,也能成文。陈与义却不然,下笔先写飞花,起势不凡,这不仅侧面反映出两岸飞花的惹眼与繁盛,使诗人情不自禁将寓目所见直笔于诗中,同时也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使整个画面顿显生动活泼。“照船红”几字,也是别有意味。花本无法照人照物,必是花光花红映水,水光水色照船,一时间水光花影,交相辉映,船上诗人,行此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的情境之中,其兴味之盎然,是可想而知的了。何况又加两岸榆柳,绿叶成荫,船不撑而自动,人未饮已沉醉,这段欢畅,何可形容!诗人从二十四岁中进士以来,一直郁郁不得志。世风日下,权贵当朝,有识之士倍受排挤,投机钻营者却日见高升。诗人空怀抱负,难以施展,闲居京师,日日无事,只以诗酒自娱,打发时光而已,其心情自是异常苦闷,适逢此次有机会去襄邑一游,离开红尘蔽天的京师,走出门户不开的书斋,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触目皆是的春日繁花,使诗人心怀为之一爽,世事的烦扰,为人的艰难,在美妙神奇自然造化面前都显得琐屑而卑微,所以诗人忘却了一切不快,尽情陶醉在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以静写动,以“云不动”的静态来衬托“云与我俱东”的动感。笔致轻快,与诗人此时的心情恰好相合。而“云与我俱东”又回应了第二句“百里榆堤半日风”,正是风吹云动,风送船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了。“云与我俱东”暗用了拟人手法,把本无心无根、飘来荡去的云朵,写得有情有意,象为了什么事要到东边去一趟似的,读来情趣盎然。
这首诗全用白描手法,不做雕饰,真实生动,这在当时诗坛中是极为少见的。当时正盛行着江西诗风,作诗讲究字锻句炼,讲究使事用典,资书以为诗,重主观、轻客体,陈与义此前的诗作也有这个缺点,是大自然的生气给了他书本中所没有的新鲜感受和诗思启迪,对自然美的欣喜发现、细致观察和准确捕捉,使他的诗有了活泼清新的气息。诗不在书本中,不在书斋里,诗思来自客观,佳句出于自然,陈与义从这首《襄邑道中》以后对这一点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他的诗艺也随之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时“号为新体,旗亭传舍摘句题写殆遍”,他使闭关在书斋中的宋诗开始睁眼向外,与自然、生活重新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正是他对宋诗的贡献。此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对此继续发扬光大,“万象毕来,献予诗材”(杨万里《荆溪集序》),各以其繁富的诗篇描绘祖国的江山风物,使宋代诗歌在苏黄之后重新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发端之功应该是归于陈与义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